简介:<正>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爆发了一次政变。在总统府警卫营营长翁东中校的领导下,处决了六名政府中的军队高级将领,并企图建立一个"革命委员会"来控制国家政权。原陆军战略预备队司令苏哈托为首的右派军人很快镇压了"九·三○运动",逐步剥夺了苏加诺总统的权力,建立起军人政权,印尼共产党人随之遭到大规模的血腥屠杀。九·三○运动的动机是什么?它的策动者属于哪个政治派别?又得到了谁的支持?评论家们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既然是考察一个历史事件,就应当把它与前后发生的其他事件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地进行说明。只有作为历
简介:1949年,匈牙利搞了个轰动世界的拉伊克叛国案。从此,在东欧国家接连发生了许多类似的大案奇案,并在以后的反南斯拉夫运动中起了影响深远的作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人们要求调查这些案件。而10月6日为拉伊克等人举行的国葬竞成了10月23日爆发动乱的序幕!因此,了解拉伊克案件的来龙去脉将有助于人们把握反南运动和匈牙利事件的全貌。英国历史学家戴维·艾尔文花了几年时间采访了匈牙利事件的许多当事人,并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务院的档案写成了一部长达600多页的巨著《起义!》对匈牙利事件的前前后后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论述。现译出有关拉伊克,案件的章节供研究者参考。标题系译者所加。
简介: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年)以创作政治讽喻小说闻名于世,被公认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虽然去世多年,但无论在社会科学界还是文学批评领域,他的创作思想与政治立场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至今余热不减,而且对他的评价也存在着极大的争议。由于奥威尔的作品紧扣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现实,同时对他的解读与阐释又始终受到外部政治气候的很大影响,所以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近几十年来在意识形态和文学批评上的演变轨迹,更好地把握从冷战至当下的时代特征。一就其生前而言,奥威尔的早期作品无论在批评家还是在读者当中,都没有激起多大的反响。例如被誉为“奥威尔画廊中最精美自画像”①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1938),在英国出版后销量少得可怜,而在美国居然没有出版商愿意将其付梓。直到《动物农庄》(1945)的巨大成功,他才声名鹊起,而《一九八四》(1949)则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文坛的地位。但此时对奥威尔的研究多是见于报纸杂志的书评,系统性的分析尚不多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后的50年代中期。在冷战时期,诸多西方批评家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给奥威尔贴上了“反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