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正>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是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最杰出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最接近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牧师家庭。他小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成绩突出。父亲的书房成了他的乐园,他读了那里收藏的普希金、莱蒙托夫、乔治·桑、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以及其它各种书籍,受到了启蒙教育。1844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进萨拉托夫教会中学学习。在中学期间,他从《祖国纪事》杂志上读到赫尔岑、别林斯基的著作,很快地接受了他们的思想,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 标签: 车尔尼雪夫斯基 封建农奴制度 空想社会主义者 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主义者 政治思想
  • 简介:波兰民族的“国民性”与波兰社会走向(完)──访书简三则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所金雁×××:你好!来信提到波兰人的爱国主义传统问题,的确,这是每个到过波兰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骄傲的历史和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

  • 标签: 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国民性” 波兰人 世界主义 社会走向 民族英雄
  • 简介:编者按:2004年5月1日,欧盟接受了10个新成员,其中的8个来自东欧.无论对欧盟的老成员国而言,还是对这些东欧新成员国而言,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利弊问题一直引起争议.本期特刊发三篇文章,读者可从中了解到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 标签: 波兹南斯基 东欧国家 欧盟 所有制结构 货币政策 农业生产
  • 简介:波兰政党趣谈郭增麟“沙发党”和“五个人六个党”据统计,1997年波兰登记在册的合法政党共有362个。其中绝大部分只有几十名党员,因为一张长沙发就能坐下全体党员,所以被波兰人风趣地称为“沙发党”。有一个党的名称叫“波兰王国党”,党章声称:“每一个波兰人...

  • 标签: 《政党法》 议会大选 波兰统一工人党 共产党 爱斯基摩人 波兰人
  • 简介:<正>十一、团结农会获登记五月十二日上午,灰白色石头建筑成的华沙省法院门前人声鼎沸,来自波兰各地的数千名团结农会代表聚集在这里,等候法院宣读裁决。不少人胸佩会徽,手持标语、旗帜和横幅。横幅上写着“我们要求准许个体农民‘团结’农会登记并实现协议”,“把机器交给劳动的农民,别把别墅给当权者”等口号。

  • 标签: 石头建筑 农会 当权者 法院 标语 农民
  • 简介:<正>十六、车队游行惊街头党特别九大以后不久,局势又动荡起来,而且势头越来越猛。七月十五日以后,波兰中部的库特诺、西北部的什切青,全国第二大城市罗兹以及卡托维兹和托伦等城市,相继出现群众性的集会和游行。许多妇女也上了衔,抗议食品缺乏,反对降低肉类定量和拟议中的物品上涨。

  • 标签: 团结工会 罗兹 群众性 大城市 物品 西北部
  • 简介:2005年是波兰的选举年,波兰四年一度的议会大选和五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于9月和10月先后隆重举行.9月25日的议会众参两院选举使原有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引起世人普遍关注.

  • 标签: 波兰 易位 政坛 总统选举 力量对比 政治格局
  • 简介:波兰报纸报道说,在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波兰西南部的工业重镇伏罗茨瓦夫市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地下城”,占地420多公顷(约近6300亩),有上下三层,有工厂、医院、商店,还有军用机场和地下火车站以及四通八达的地道,离地面有20—40米深。关于“地下城”,当地群众早有传闻。人们说,伏市的地下“存在着另一座城池”。这项巨大的地下工程,最初开始建设于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为了军事目的接过来继续修建。

  • 标签: 地下城 地下铁路 德国人 地下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希特勒
  • 简介:<正>一九八○年八月在波兰出现的大规模工潮,是波兰社会一系列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也是波兰政治和经济危机的一场大爆发。工潮发生后,波兰党内和社会各界人士几乎一致呼吁要求进行改革,认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恢复党的声誉,拯救波兰的社会主义事业。改革符合时代潮流,顺民意,合民心,在波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一种历史趋势。波兰近年来的改革,既触及上层建筑,也涉及经济基础,两者之间紧密相联,互相促进。在具体进行过程中,因受现实或历史条件的制约,各个领域的改革步伐有先有后,有急有缓,情况比较复杂。现按改革内容,对波兰在八月工潮后的一些改革情况试作扼要阐述。

  • 标签: 波兰统一工人党 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 团结工会 经济危机 工潮
  • 简介:波兰统一工人党为寻求符合波兰国情的发展道路曾进行过许多理论探索和创新.但是,其中有的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夭折,有的实施了几年之后被放弃,最终在"放开手脚"进行理论创新时丢掉了政权,其教训十分惨痛.

  • 标签: 波兰 统一工人党 理论创新 苏波关系 国情 发展道路
  • 简介:<正>1980年8月中旬以前,波兰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方面,曾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这一片乐观主义包含了以下有价值的因素:国民经济的计划性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生产和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有效的政策管理,社会的政治道德统一,以及经互会范围内不断扩大的一体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当然不会有这

  • 标签: 社会主义 危机 政治道德 国民收入 人民共和国 政策管理
  • 简介:<正>1980年夏波兰发生的事件以及格但斯克协议后发生的事件和社会主义革新政策的失败都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果说1980年夏季的大罢工在当时揭露了一种体制的弱点、弊病和停滞,那么它也使人们对波兰实行民主的社会主义充满希望,而大罢工就是这种社会主义的先导。波兰工人阶级广泛登上政治舞台,不是授权他人而是亲自行使领导职能的

  • 标签: 社会主义 危机 工人阶级 领导职能 实行民主 罢工
  • 简介:<正>目前波兰当局把国营所有制的私有化视为经济改造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在新自由主义和极端右翼势力的压力下,波兰政府目前打算在1991年使159b的国营财产私有化,今后几年每年达20%。政府通过的私有化方案引起许多疑问。特别是提出了如下问题:

  • 标签: 私有化 财产私有化 所有制 新自由主义 国营企业 右翼势力
  • 简介:波兰左翼政党在2005年的议会大选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这对波兰政党政治以及左翼政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纵观波兰历次大选中左翼政治力量的浮沉,有许多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必须增强驾驭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左翼政党的政治立场;必须妥善处理执政联盟内部各党派之间的关系;必须注重加强左翼政党自身的建设.

  • 标签: 波兰 左翼政党 议会选举
  • 简介:2001年2月21日法国第2701期转载了国际劳工局于2000年12月出版的第37期拉什·埃伦·格鲁伯撰写的文章<20年后的格旦斯克,后共产主义波兰的团结工会和工会运动>,介绍了当前波兰工人的处境和团结工会衰落的原因,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 标签: 团结工会 波兰团结
  • 简介:斯基是英国工党重要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也是多元主义的阐释考、费边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奠基者。他的学说在民国思想界尤其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深入研究拉斯基的学说与全面分析民国思想界的学人,有助于正确把握两者关系,理清民国时期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演变,从而深化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和历史的认识。

  • 标签: 拉斯基 民国 知识分子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正>9月19日波兰举行议会大选,投票率为51.5%。波兰民主左派联盟得选票最多,在众议院的460个席位中它获171席,过去与共产党人合作的农民党获132席,在参议院的100个席位中,这两个党分别获37席和36席。参加投票的选票比上次大选增加200万张,选民情绪左转是这次大选的明显特征。被称之为后共产主义力量的民主左派联盟和农民党两党可古整个议席的三分之二,使议会中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1989年以来

  • 标签: 左派 议会大选 共产主义 主要原因 力量对比 根本变化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与波兰之间有关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所作的努力。①在现在的德国和波兰,历史教育的地位怎样呢?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否仅仅只是为了加强对本国历史的认识?本文以欧洲为例,探讨是否存在不被国家的框架束缚,并从多角度探讨历史教育问题的可能性。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历史教科书 波兰 德国 对话 历史教育
  • 简介:在整合马克思和明斯基两种不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仅从金融根源解释大衰退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金融化和生产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国内与国际根源、金融与实体根源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马克思对危机作出的解释至少在两方面超越了明斯基。第一,大衰退的结构性根源并不在美国金融部门而在全球化的生产系统之中并通过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资本积累的不平衡表现出来;第二,经济社会问题有其货币或金融根源并能够通过对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控加以解决,这种传统观念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因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已经证明了传统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难以确保资本积累的平衡性。

  • 标签: 金融危机 全球性失衡 大衰退 马克思 明斯基
  • 简介:<正>波兰危机对苏联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居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联当局对此采取了以下各种不同对策:(一)企图切断本国人民与波兰事件的联系;(二)对持不同政见者团体及据说是他们的西方支持者进行攻击;(三)试图纠正一些不公正的做法,减少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刺激。总的说来,措施的重点是放在“防范”上,但一旦遇有必要就采取镇压和惩罚手段。“防范”为主是苏联内部公安政策的特点,至少1967年以来安德罗夫当上克格勃首脑以后都是这样做的。

  • 标签: 危机 安德罗波夫 苏联 克格勃 拉脱维亚人 公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