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分析中国的青少年团伙与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自陈法④(Self-ReportMethodology)在中国社会的可行性。当前,欧美已经形成了参加青少年团伙、暴力特质②(ViolenceSpecialization)和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论,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是值得我们检验的课题。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运用多层次反应模型来分析参加青少年团伙和违规行为(特别是暴力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有过违规行为,11%的受访者自称参加了青少年团伙。青少年是否参加青少年团伙,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实施违规行为和是否具有暴力特质。基于多变量分析发现,自控力差、问题家庭、对父母和学校的依恋、家长监护和同伴的违规行为弱化了青少年团伙对青少年的违规和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青少年团伙成员的违规行为和暴力特质的对数发生比(LogOdds)更高。
简介:既有研究对现实社会因素是否对网络行为有制约作用存在争议,我们从中国传统的适龄婚恋文化角度出发解读大学生微博"秀恩爱"这一社交网络行为,以回应这一论辩。以中国大学生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5)为基础,探索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微博粉丝数与"秀恩爱"行为的关系。发现,研究生比本科生和专科生更容易发生"秀恩爱"行为;微博粉丝数更多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秀恩爱"行为,说明"秀恩爱"行为可能是现实适龄婚恋文化压力下大学生的一种应对手段。性别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秀恩爱"行为的互动特性导致。另外,没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应对这种文化压力的手段则通过表达"秀恩爱,分得快"态度实现。
简介:青年对社会团体的参与状况侧面反映了青年对社会的参与度,根据穗港澳青年参与宗教/教会团体、运动/娱乐团体、教育/艺术/音乐/文化团体、工会、政党团体、专业协会、公益慈善团体、消费者组织八大社会团体的调研实践,发现穗港澳青年最乐于参与运动/娱乐团体、教育/艺术/音乐/文化团体、公益慈善团体,最不愿意参与的是工会、政党团体、消费者组织,且广州青年的团体参与率最高,其次是澳门,最低的是香港青年。青年参与凸显的问题在于尚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对社会团体冷漠,港澳青年对政治团体颇有隔阂,对宗教团体则过分热衷,原因在于青年参与的大环境不清晰不规范,社会主流价值和个人价值取向差别较大,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穗港澳三地不同环境特征从青年主体、参与目标和路径多维度实施战略以实现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