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写中共历史方面的文章、专著,离不开引证。一般说来,引证有两类,一是观点的引证,一是材料的引证。前者的目的,是加强作者论述和分析的权威性、说服力。比如,一篇文章讲到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伟大意义,就要引用毛泽东有关的话予以强化。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从现有的文章、专著以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来看,不少人误以为引用越多越好。其实,文字的说服力,并不取决于引用的多少,而关键是作者的分析是否到位,是否深刻,历史的论证和逻辑的论证是否结合得好。毛泽东、邓小平的著述很少引用别人的话为自己佐证,而其说服力很强是公认的。有话自己说,没话就别写,这应该是写东西要遵循的原则。当然我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引,必要的引证还应该有。
简介:60年9月,我们到广东省化州县的龙首乡,看望在抗旱救灾中有功的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那时,“大跃进”的灾难已充分暴露。为了挽救危局,省委提出“共赴国难,准备吃苦”的口号,并规定不准大吃大喝,不准用公款请客,半年内不准吃猪肉。可是,我们的汽车刚刚到龙首乡的村庄,就发现村口站着密密麻麻的人群。陶铸同志刚一下车,人群里便爆发出一阵“欢迎陶书记前来视察”的呼喊,陶铸同志的脸色一下子变成铁青,很不高兴,但在群众面前,他强忍怒火,说:“我们绕过去,从别处进村。”在前来欢迎的县社干部指引下,我们进到乡公所。没想到,乡公所的办公桌上,堆满了香蕉、橘橙、菠萝、糖果……看到这些,陶铸同志扭头就走,根本不肯进屋。陶铸
简介:潘汉年和刘晓,是上海地下斗争中的两位杰出领导人.一位是情报系统负责人,一位是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从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共七大时,毛泽东在口头表扬上海地下工作时,特别称赞了潘汉年和刘晓两人.在长期协同作战中,潘汉年和刘晓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