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裁判的本质要求就是公正。社会凝聚力的核心是裁判公正,只有在公正的旗帜下,社会才能凝聚成钢,发挥出震天撼地的伟力;否则,必然是一盘散沙。社会凝聚力的减退,社会无序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二十世纪末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裁判公正的基本要求:一、裁判条件公正,即裁判主体和裁判客体的公正。裁判主体的公正至少包括三个内容;裁判主体人格上的独立性;裁判主体的良好道德素质;裁判主体必须是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裁判客体的公正,包括机遇均等、客体平等和物质保障。二、裁判标准公正。法的公正性标准就是公意,最能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是最公正的法律,裁判标准的人民性,既是民主精神的体现,又是裁判公正的根据。三、裁判程序公正。除了主张程序公正以外,主要是指裁判行为公正,确立严格的规则和程序,使之不断周密、完善。公正的裁判必定是公开的裁判,裁判过程中人情因素受到抑制,裁判主客体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严密监控。四、裁判结果公正。裁判中要做到平等地体现同一规则,或者同一规则平等地适用,决不允许同一规则对同一案例有不同的结果。
简介:<正>公正,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伦理价值目标,千百年来一直为所有进步人类所追求。我国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为主要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一场革除黑暗的阶级剥削压迫制度、争取社会公正的伟大斗争,同时,在建国五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中,也包括我们在确立和实现公正方面的巨大进步。当然,五十年来我们在认识和实现公正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认识公正和实现公正,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公正与公平、公道、正义等属同一序列的概念,是伦理学上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范畴。公正一般包括社会公正和个人公正两重涵义。所谓社会公正,主要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等的合理性和合理程度的要求和判断。所谓个人公正,既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
简介:社会公正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弄清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将为我们追求社会公正的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一、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公正是根源于生产实践需要的合理的利益关系.从生产实践来考察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出: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根据和前提.人以实践来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实践的社会性需要参与实践的人具有实践的要求、能力和积极性,而人进行实践的内在动力是自己需要的满足和新需要的产生,因此,实践必然要求在人们中合理分配因合作而产生的价值,使实践主体的需要得到应有的满足而认同相互的合作及秩序,并产生新的需要,从而形成进行实践的充足不竭的内在动力和必要的秩序.
简介: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均GDP从1000美元N3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快速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并不断激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近年来,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台阶跨越。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的具体经济利益。利益矛盾凸显对我国社会稳定提出挑战,构建和谐社会首要任务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分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