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佛教从诞生之初,即面临着如何妥善处理宗教间的关系的问题。佛陀圆满地处理了种种复杂的关系,对今日的宗教对话仍有启发。本文试图以《维摩诘经》为中心探讨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在宗教对话中表现出的两大特色:无诤与圆融,并进一步讨论佛教如何基于自身的理论特色在今日的全球宗教对话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认为实相(真理)是全体展现,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有其合理性,一种宗教只有既认识到自身和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才有可能趋近最高的善与实相。任何一种存在都既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全体,又是作为现实中的部分存在着,共同构成全体。同时,大乘空观可以理解为是对骄傲与固执,或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彻底的治疗。互即互入,这也是诸法平等,心、佛、众生平等的深义所在。这样一种理念——“不二”成为当代宗教对话的重要思想资源。最后,面对现代世俗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如何塑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生活目标,是各传统宗教、文化的主要课题。也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才有可实质性的展开,乃至发展出真诚的友谊。
简介:基于对中国在非洲援建的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微观层面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本研究将中国援助实践视作中国农业知识和技术嵌入援助实践,在异文化的地方进行再生产和地方化的过程。本文从对"发展"的技术性建构、对"技术"的认知性建构和对"高产"的权力性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叙事,进而指出中国援助与西方传统援助的差异主要源自发展知识建构路径的不同:西方是理论性建构,中国是经验性建构。本文也表明中国国内发展经验是通过中国对外援助的经验建构路径嵌入到援助项目中的,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受援国的能动主体也根据各自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在实践互动中共同形塑着中国发展经验的再生产和地方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