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柏拉图从先验的和谐理念出发,将和谐的状态分为心灵和谐状态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和谐状态,并认为基于社会中的人性分类和社会分工的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天然基础,并以此为依据确立了以正义、秩序、善为主要价值内涵的和谐精神,这些重要的有关和谐精神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树立和谐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简介:岷山道为历史上连接四川盆地与河西走廊的重要经济文化通道,先秦至汉代为沟通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文明通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为长江流域直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干道重要路段,唐以后至民国时期为汉藏茶马古道干道之一,为促进成都平原和川甘青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建设,再次沿古代岷山道构建连接成渝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沟通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大通道,岷山道将成为促进成渝城市群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川甘青交界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重要经济文化廊道。
简介:京族的传统伦理思想,是指中国京族在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京族的传统伦理思想在京族文化、日常礼仪及其风俗习惯中有着广泛而又生动的反映,是京族文化和京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并在京族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准则的作用。
简介:以水族糯稻种植、水资源管理、植物认知和宗教信仰等文化事象为切入点,对水族多样化的传统生态知识展开研究,认为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具有现代价值和功能,可服务于现代社会。进一步,将传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应对生态灾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简介:当代考量儒学价值多着眼于其外推性,而对于儒学的超越性维度有所忽视。儒学的意义不应局限于文明对话和社会伦理层面,应避免对于儒学的实用主义理解,对天人合一等儒学命题的争议体现了超越问题的复杂性。儒学有自身的超越之路,具备七种超越特征:理想性、内在性、日常性、实践性、礼仪性、情感性与艺术性。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创新方面,郑杭生先生的贡献最为系统、全面,从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角度来看,这种理论贡献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的。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郑杭生先生尝试开拓一种新的社会学认识论传统,发展出完备的社会学元理论,构建了多个中国化的社会学本理论。他的社会学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的一笔巨大财富。
简介:
简介:文章以市民社会为契入点,探讨了市民社会的缘起及其与民法、民法学的内在联系.进而从市民社会存在与市民社会思维着手,构建存在的民法的理念,即私法自治、权利神圣与进化理性.
简介:《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一书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该书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字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
简介:通过大米来探讨环南海区域网络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及未来图景,认为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地方化,当现代物流便捷到全球商品一致化的情况下,流动就等于不流动,看得见的物质流动就趋于"静止"。在此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大米来加强环南海区域的联系,最根本的办法是借助技术的力量,扩大技术推广市场和大米消费市场,在解决各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自身建设一个后备粮仓,形成一个稻作技术的"想象共同体"。
简介:<正>《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名篇之一,近年选入统编教材初中第六册。这篇短篇小说以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变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炎凉的世态和淡薄的人情,揭示了造成这种人情世态的原因——以金钱作为基础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篇小说对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帮助作用的。
简介: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有过多次爱情经历,他早年的爱情诗,都是其爱情经历的生动写照。他的爱情诗丰富了人类对自身情爱的感受和认识。
简介:孔占伟的诗单纯拙朴,但充满阳光和幸福.孔占伟的诗歌在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下,构建了青海这片高原上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简介: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牧人的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的重要侧面.
简介:“扎龙”的由来包今才关于“扎龙”曾有几种传说,有的说,“是龙从天上扎下来而得名”,也有的说,“是满语扎兰官衔名”等等。对这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据考,“扎龙”原是蒙古语“昭萨隆”(意为夏营地)的音转。提起“昭萨隆”的由来,这和蒙古人素有养马的习惯是密...
简介:在日本的山神信仰中存在山神向田神转变的现象,它的发生基于民众对村落、原野、山丘、深山、高山等空间的划分与认知。在山神从深山降临至平原转而变为田神的过程中,山丘(Satoyama)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山丘介于平地与高山之间,是近在咫尺的生活空间。生活在平地的农民的活动范围遍及山丘,而栖居在深山的山民为了开拓土地和寻找食物也会从山上下来,到山丘地带活动。农民与山民的这种生活交集反映在信仰中,便是山神与田神的互相转变。日本各稻作区域流行的"打植祭"给我们呈现了许多山神与田神融合互动的生动案例。
柏拉图的和谐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岷山道”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
京族传统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水族传统生态知识的多样化表达及现代价值
从《大学》《中庸》看原始儒学的超越性维度与当代价值
郑杭生先生对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巨大贡献
艺术的生活 美妙的抒情
民法的存在与存在的民法——民法的本体论思考
真实生活的写照 真诚爱心的诉说
作品集《爱的链条》的特点
《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出版
流动的大米与融合的环南海
《我的叔叔于勒》的艺术特色
《蒙古秘史》的数词及它的作用
博·照日格图的小说《猎人与他的猎犬》的意蕴
“爱情的散步就是天国的跳舞”——读青年歌德的爱情诗
诗意栖居的生态文化家园——读孔占伟的诗集《岸上的水》
牧人的饮食
“扎龙”的由来
日本的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