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他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他视野开阔、思路清晰,与他一起,你很少会感到他是一位1933年出生的老人。他对民族学的热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他,就是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
简介:《民族学》作为李绍明先生出版的仅有的几部民族学基础性著作之一,是他积极呼吁并亲自践行“建立中国马克思主民族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民族学》一书的公开出版发行,具有极强的学科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学界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简介:
简介:不久以前,一次偶尔的机会,使我有幸拜读了日本著名的西藏历史及语言学家、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山口瑞凤先生所撰写的“《三十颂》与《性八法》成书年代考——兼论桑宝扎在世年代”一文(以下简称《年代考》)。一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学者,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潜心研究藏语、藏文、藏族历史,并著书立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实在使我感动不已。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在《年代考》中所提出的有关论点,我是不能苟同的。现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与山口先生商榷,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简介:《卜居》和《渔父》,旧题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大怀疑家崔述以来,好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先秦楚人之作,马茂元先生便持这一观点。马先生在他所著《楚辞选·卜居》的题解中,首先否定了旧题之说,然后引用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一段文字[注]作证,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有根据的。不过他只同意了崔氏“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的论点,而对其论据的理
简介: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学科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这与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郑杭生先生为社会学学科重建和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郑杭生先生秉持兼容并包的信念,致力于把中国社会学学科做大做强,倡导社会学与相近学科的沟通和合作,大力支持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简介:2014年9月28日,乔健先生从事人类学研究六十周年座谈会在山西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图为座谈会会场
简介:本学报在一九七九年3—4期上发表了李文实先生《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一文后,引起了许多有趣于青海历史的同志们的关注;《青海地方史略》(征求意见稿)的笔者芈一之同志也分别致函本学报编辑室,陈述不同观点,并寄来《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历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一文,以资争鸣。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正常地开展学术讨论,以促进青海地方历史研究,现将芈一之同志来稿原文照登。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创新方面,郑杭生先生的贡献最为系统、全面,从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角度来看,这种理论贡献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的。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郑杭生先生尝试开拓一种新的社会学认识论传统,发展出完备的社会学元理论,构建了多个中国化的社会学本理论。他的社会学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的一笔巨大财富。
简介:文章从三个方面集中阐述了著名历史学家、回族学者白寿彝先生有关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精辟论断:(1)应当把民族关系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2)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3)要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民族史结合起来。从而对白先生在中国民族关系史方面的成就做出了客观的评述
简介:杨建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是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本文通过回顾他的学术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探讨了他将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独特的民族学思想和研究方法,阐明了他基于与西方人类学相比较而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的重要意义。
简介:乔健先生自大学时代即开始了他的人类学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值乔先生甲午年(2014年)八十寿辰之际,总结其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的学术情怀可以归结为三个核心概念或者说三个研究视野:人类、中国、民众。
封面学者:李绍明先生
李绍明先生与《民族学》
论《四季轮换·人生·老少谋生》题材诗歌竞赛佳作
历史的证明——与[日]山口瑞凤先生商榷
谈《卜居》《渔父》的创作权问题——与马茂元先生商榷
论D·纳楚克道尔吉的诗歌名作《四季歌》
追思郑杭生先生对人类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持
乡情·四季歌·美丽风光——论科尔沁作家笔下的大自然之歌
如何欣赏诗的意境——以达·纳楚克道尔基《四季》诗为例
乔健先生从事人类学研究六十周年座谈会
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
郑杭生先生对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巨大贡献
谈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民族学的本土发展——基于杨建新先生的学术人生与民族学理论的思考
飘泊中的永恒:一个人类学家的理想国——纪念乔健先生八十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