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贫困逐步脱贫出列,村庄发展的后发优势也不断显现,从而为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梳理分析近年来禄劝苗族贫困在各种扶贫项目中,通过激活和重塑“道法自然”的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文化等,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和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探索以脱贫的文化重塑与共同体重构为载体,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脱贫村 文化重塑 乡村振兴
  • 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延寿县朝鲜族新农村建设的实地调研,概括总结了延寿朝鲜族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阶段性成就,进而分析了这些成就对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 标签: 朝鲜族村 新农村建设 成就 启示
  • 简介:中国汉族的村落、宗族与民间信仰的仪式和象征历来为汉学人类学家所关注。文章选取华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汉族村落——北,基于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对该村落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村落的宗族组织进行了考察,探究了祖先崇拜的原因及重要的象征体系——“家堂”,并分析了“院”的形态和作用,认为民间信仰和仪式对家族整合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村落 祭祀 家族 秩序
  • 简介:霍城县老城的调查显示,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迁移到新疆的东乡族在其传统的教派门宦内婚、宗族外婚、早婚、包办婚、近亲婚等婚姻习惯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随着他们同其他民族交往的增多,族际通婚现象也渐趋普遍,并对其文化特质、族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新疆东乡族 婚姻文化 文化变迁 族际通婚
  • 简介:还傩愿是一种通过向神敬献牺牲而求神赐福、驱邪、庇佑的信仰仪式。贵州省松桃县世昌乡木厂是一个傩信仰浓厚的苗族村寨,寨内傩坛师众多,各类信仰活动频繁。当地的傩愿仪式包括许愿、打棒棒猪、还愿等内容。其中,还愿仪式又包括交牲、上熟、勾愿、送神等二十多个环节。

  • 标签: 木厂村 苗族 还傩愿
  • 简介:傩信仰的研究需要走进田野,参与观察并如实记录。贵州省印江县板溪镇文武还傩愿活动大致为请师、请神、迎神、收邪、酬神、勾愿、送神等主要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一些仪式程序中能看到人间世俗生活的缩影,譬如人神之间的互惠、圣俗之间的往来等。

  • 标签: 印江 还傩愿 田野调查
  • 简介: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坝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土卡河傣族从坝区迁徙到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坝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土卡河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山地 生计变迁 文化模式 傣族
  • 简介:近年来,不少经营型职业农民纷纷携带资金和技术“上山下乡”寻找发展机遇,这些新型农业经营系统吸引了大批智力和劳力型职业农民迁入,构成了迁入村落现代农业产业中的重要智力和劳力支撑。同时,那些从生态环境较脆弱、土地资源少的村落迁出者,在现代农业系统中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后,不少劳动力返乡创业,把新的种植、管理模式带回到乡村,不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培育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当地乡村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农民流动 迁入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
  • 简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丰富多彩,促进了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与融合.特别是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越来越深,民间少数民族文化呈现汉化倾向.有些土家族地区渐渐丧失了本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巫术形式也在汉化过程中显现出新的特点.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巫术吸收并逐渐运用汉族道教仪式.土家巫术的道教化极为明显,在各种巫术仪式活动中取而代之以道教的传统.土家族民间信仰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与汉族信仰体系兼收并蓄.道教思想逐渐深入土家族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

  • 标签: 土家族 巫术 道教化 民间信仰
  • 简介: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赤山山城的地理位置、山城的形制与结构进行了论述。

  • 标签: 营口 山城 高句丽
  • 简介:本文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读鄂东永丰舞龙灯习俗,并依据布迪厄关于实践研究的核心概念——惯习、结构和场域等展开论述。文章指出,舞龙灯习俗从惯习看,是村庄历史图腾的再现;从结构看,是村庄精英集团的盛会;从场域看,是村庄势力范围的界定。这三者共同作用,促成村庄认同意识的升华。

  • 标签: 习俗 村庄 认同意识
  • 简介:青海藏族牧区的婚俗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随着时代的推进,其传统婚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通过多次调查与访谈,对共和县莫热的传统婚俗进行了实地调研,记录了当地婚姻缔结的全部过程,认为在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与文化涵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 标签: 青海湖 莫热村 婚俗 传承
  • 简介:祭祀起源于向神灵敬献饮食;食物献祭则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有其内在的运作体系和象征意义;白花客家人对神、祖先和鬼的祭品分类。象征对应着以个体或家为中心的社会人际网络。从亲到疏、从熟人到生人的“差序格局”亲族关系。

  • 标签: 客家人 食物献祭 分类 象征
  • 简介:云南玉溪大营街汉族社区出现的“开大经”仪式活动,充分表达了仪式主体(家主)基于仪式“超度”并“还愿”亡灵,进而通过多种形式的报答性“承诺”,在“转让”器物归属权的过程中,“净化”自家方土,以祈望获得多重意义的平安和终极意义的财富“回报”。在人神多重意义“沟通”的结构过程中,仪式将这些具有多重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参与者整合成具有不同“回报”诉求的复合意义共同体。

  • 标签: 开大经 还愿 求净 回报
  • 简介:云南直苴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保留着大量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大量的冲突和调整,已形成了一系列的内生机制,并以顽强的生命力维系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当地彝族的生产和生活.在西部大开发中,挖掘整理这些经过生产实践而来的宝贵思想,并加以一定的指导,可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生产、生活模式.

  • 标签: 云南 彝族 宗教信仰 生态保护
  • 简介:以甘南州香告为个案,分析了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过程与主体参与模式。研究发现,香告通过挖掘、转化民族文化资源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在政府引导、村民主导、合作社协调、游客体验的主体参与模式下,主体积极性得以激发。这说明,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各种优势和潜力,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并激发主体参与的内生动力,加速脱贫致富的步伐。

  • 标签: 旅游扶贫 民族文化资源 主体参与 欣赏式探询
  • 简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活动推进民族聚居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黑龙江省民委副主任关立卓同志们:全省民族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开了两天。马淑洁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舒景祥主任就全省民族聚居地区“八五”期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和“九五”期间民族经济社会事...

  • 标签: 文明村 民族聚居地区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为研究少数民族聚居村屯的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民族经济,最近,我们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后乌古墩调整产业结构情况进行了调查.后乌古墩是个蒙古族聚居的村落.全村有6l户,265人,其中蒙古族有58户,252人,均占全村人户总数的9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后乌古墩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的扶贫治穷工作,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到1988年末人均纯收入达32l元,比1978

  • 标签: 调整 农村 产业结构 脱盆致富 胡吉吐莫镇 后乌古墩村
  • 简介:2011年3月,在江西省龙南县岭下发现了一处墓葬群,两个土坑墓各自埋藏着数十个排列整齐而盛装着骨殖的陶坛,是客家地区典型的二次葬。二次葬俗在客家地区相当盛行,千年不衰,为了寻得甚至争夺好风水,引发了停柩不葬、买坟盗葬、风水诉讼、宗族械斗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试图加强地方社会的治理,移风易俗,施行限禁和教化政策,但收效甚微。除开表面的风水信仰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外,祖先崇拜意识、神鬼有灵观念和现实功用考量是客家地区盛行二次葬俗的内在动因。

  • 标签: 客家二次葬俗 龙南岭下 墓葬群 盛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