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无意视盲是指由于专注于某项任务而对视野中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的现象,它同时受意外刺激低水平的物理特性、语义相关性以及观察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意视盲是联系知觉、意识和注意的重要桥梁。本文采用静态的无意视盲范式,随机选取8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同时考察了意外刺激的位置和意义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结果表明:(1)意外刺激的呈现位置对无意视盲没有显著的影响,呈现在外周和中央的探测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意视盲可能是受基于注意区域而不是基于注视点的位置因素的影响;(2)意外刺激的意义性对无意视盲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于无意义刺激,有意义的卡通笑脸不管呈现在中央还是外周,都更易获得探测。

  • 标签: 大学生 无意视盲 意外刺激
  • 简介:随着认知潜意识研究的兴起和证实,心理学家们对潜意识的研究兴趣转到了情绪的领域。本文顺应这种情绪是人格核心观点的潮流,对目前有关潜意识情绪的最新研究做个扼要的介绍。文章的前部分介绍了潜意识情绪存在的可能形式及其表现,后部分介绍了潜意识情绪研究的意义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 标签: 潜意识 意义 未来发展趋势 意识研究 研究兴趣 心理学家
  • 简介:一法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起源于管仲、李悝,发展于战国时代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由韩非集其大成,这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统治。他们心理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把人心、人情、人性等心理学问题看成是“正法之本”,即实行法治的依据,其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是《管子》和韩非。

  • 标签: 心理学思想 法家 意义 以法治国 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
  • 简介:现今,主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角度对侵犯理论进行研究。其中,挫折一侵犯理论的研究一直是有关侵犯理论研究的主导范式。本文简述了侵犯理论研究的成果并提出侵犯理论的新观点:侵犯动机是竞争性社会比较引发的。并针对该观点对其现实意义和研究展望进行探讨。

  • 标签: 侵犯理论 侵犯动机 社会比较
  • 简介:殡葬仪式是生者表达哀伤、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心理修复的重要方式,更是对"互倚型自我"的一次洗礼和重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间信仰下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以望对这一传统民间生命礼仪进行现代心理学的阐述,即厘清殡葬仪式"是什么"、"有何用"的问题,继而对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精神内核有更透彻的了解。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山东省曲阜市15名居丧者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殡葬习俗对逝者亲友的心理疗愈作用主要有:(1)情感宣泄的途径和哀伤处理;(2)仪式让分离具体化,增加对死亡事实的确定,使认知发生改变;(3)群体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获得,减轻个体的痛苦;(4)让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遵循丧葬习俗,进而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灵修;(5)个体在深层心理层面获得群体认同感以及释放自身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6)从灵异事件的心理发生机制层面说明殡葬仪式对居丧者的心理疗愈作用。基于以上探讨,在突发事件后对人们进行心理创伤修复工作时可借鉴传统殡葬习俗中的一些方法,这也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哀伤处理,促进咨询者自我疗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殡葬习俗 宗教心理疗愈 集体潜意识 灵异事件 仪式疗法
  • 简介:通过两个对偶学习实验探讨了对偶材料的意义性对两种类型的迁移效果的影响,即刺激相同、反应不同的迁移类型和刺激不同、反应相同的迁移类型。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低年级随机选出56名大学生,采取组内设计,自变量分无意义词对、抽象词对、具体词对三种水平;要求每名被试依次完成三种水平全部学习。依据前后学习成绩之差,考察三种水平下迁移效果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对偶材料意义性逐渐增大时,在刺激相同、反应不同的条件下,产生负迁移的程度逐渐增大;在刺激不同、反应相同的条件下,产生迁移的效果不受影响。

  • 标签: 学习迁移 对偶联想测验 学习材料的意义性
  • 简介:两个实验以汉语歧义句为材料,探讨了前后刺激语义线索在不同相容条件下歧义句意义选择的过程.结果表明:(1)在歧义句意义选择中存在刺激-刺激间和刺激-反应间的语义线索相容性效应;(2)在刺激-刺激语义线索相容条件下,刺激-刺激维度会产生维度冗余增益效应并对反应维度产生增益,而在不相容或冲突条件下,在刺激-刺激维度上出现知觉竞争现象,产生的侵扰或分心阻碍了对反应维度的加工;(3)只有刺激-刺激维度的良好重合才有可能出现刺激-反应维度上的相容性效应.

  • 标签: 刺激-反应相容性 维度重合 歧义句 意义选择
  • 简介: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是中国人责任心理结构认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有无相生”的道体论和“自然”“无为”的伦理价值观,归纳提取出该文化内部“为政”“养生”“经世”三方面相辅相成的责任心理结构;并指出“真人”人格的培养是促成这一结构现实实践的关键所在;坐忘心斋、谦下守柔、知和不争,构成了责任心理品质养成的主要策略机制。传统道家责任心理思想研究对当代责任心理学理论建构、个人生命意义探究社会价值观反思,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道家 责任 无为 真人 现代意义
  • 简介:宗教对于美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已经被世界上曾经发生的大量暴力和战争行为所印证。本文将专门探讨宗教在美国国内和国际冲突与解决进程中作为一种意义系统的独特角色。首先,简要探讨宗教作为单一或综合意义系统的概念;其次,分析作为意义来源的宗教影响美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不同渠道与途径;再次,剖析作为意义来源的宗教促成暴力或和平的具体过程;最后,探讨宗教研究本身和相关的政策启示。

  • 标签: 宗教 恐怖主义 意义 和平 心理
  • 简介:通过48名13岁被试之间的对比实验,考察插图类型是否影响能力高低两种被试建构有关食物链知识的意义.结果表明,(1)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下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预置插图;(2)学习能力高者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学习能力低者;(3)插图类型与学习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 标签: 计算机插图工具 预置插图 知识建构
  • 简介:近年来人们十分热衷对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最新研究趋势是探究μ节律与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功能的关联,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μ波抑制是代表高级神经活动标记的重要指标。文章首先介绍了μ波抑制机理,强调了μ波抑制功能概念的飞跃,综述了μ波抑制在三个方面(动作、语言认知、以及高级社会功能)作为镜像神经元活动的证据,最后总结与展望μ波抑制对心理与行为困难的矫正的应用。

  • 标签: μ波抑制 镜像神经元 行为与心理 高级的社会功能 训练与矫治
  • 简介:信息整合理论是人事决策判断研究的一种新思路。本研究①根据信息整合理论及其测量方法,以14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164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喜爱度”和“意义度”进行了测定,取得了这些形容词的信息特征,并与国外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大学生被试在人格特质形容词特征评价中的趋中和极化特点。文章分析了这种趋中与极化特点,文章分析了这中趋中与极化特点的性质,并讨论了人格特质形容词特征在人事决策判断的信息整合中的意义

  • 标签: 形容词 人格特质 整合理论 喜爱度 信息特征 人事决策
  • 简介:采用Most(2000)的持续动态的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的、精细的非期望刺激的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的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
  • 简介:累犯的敌意是导致其改造难度大和刑满释放后再犯罪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累犯的敌意主要是由于其个体人格缺陷和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主要表现为对他人信任度低、对社会仇视、无法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在敌意心理支配下,累犯会实施危险性、隐蔽性高的攻击行为。矫治累犯敌意的重点是对其自身的心理矫治,帮助其提高耐挫力、恢复正向的自尊与自信、能用辩证与理性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并需要监狱机关与社会共同对刑满释放人员再社会化提供支持与帮助,保证他们出狱后能够适应社会。

  • 标签: 累犯 敌意 形成原因 矫治策略
  • 简介:程序公正是指处理管理事务所依据的原则是否公正。普遍认可的程序公正原则包括一致性、避免偏见、准确性、可修正、代表性、道德与伦理原则。程序公正研究主要有测量和实验操纵两种研究范式。对程序公正的测量主要以单维为主,亦有少数多维测量量表;对程序公正的实验操纵主要以发言权为主,有少数研究对准确性、无偏性或综合几项原则进行操纵。未来研究应考虑程序公正的结构问题,对程序公正的操纵范围进行扩展、操纵方法考虑情景性,还需关注程序公正与程序不公正的差异。

  • 标签: 程序公正 结构 测量法 操纵法.
  • 简介:<正>人们能摆脱工作压力吗?压力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小孩子上台表演有压力;和女友第一次见面有压力;老太太找不着老花境了有压力……任何人,任何年龄段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会随时随地遇到压力。刚出生的婴儿有认识世界的压力,老人则要面列死亡威胁的压力。只不过有的压力事件过程短,随着压力源

  • 标签: 工作压力 压力事件 压力源 死亡威胁 花境 一个女孩子
  • 简介:在教育实践中,初中阶段往往被看作是人生的特殊时期。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6岁之间。正处于人的心理断奶期,这一时期充满多种心理矛盾;从教育学角度看,初中阶段既是义务教育的终结又是基础教育的中间阶段;从社会学角度看,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这一时期,通过社会影响、家庭感染,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完成个体社会化,具备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因此,全面研究和了解初中学生的特殊心理,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对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个体社会化 心理矛盾 中间阶段 教育实践 学习过程 学校教育
  • 简介:尝试用新的视角——取向研究视角,对价值观进行整合研究,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更具概括性的价值观取向理论。价值观取向理论的假设结构模型包括四种价值观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价值观取向量表,以974名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结构的存在,理论结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价值观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 标签: 价值观 取向理论 结构 实证
  • 简介:自心理学领域的性别角色研究兴起至今,已是百年有余。这条跨越世纪的研究之路先后经历了男女智力差异、男女人格特质、双性化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四个历史阶段,孕育出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将重点介绍性别角色的主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以及性别角色的主要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并浅谈伴随社会变革出现的传统性别观念弱化等社会现象,就当前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前景予以讨论。

  • 标签: 性别角色 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 性别图式 性别角色量表
  • 简介: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依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探讨亲子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依恋研究的核心之一。结合已有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影响亲子依恋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抚养者的抚养质量、人格特点、婚恋依恋风格,儿童的自身特征,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的生活启示。

  • 标签: 亲子依恋 主要抚养者 人格特点 婚恋依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