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于文化影响人格的视角,结合对道家人性论的分析,建构道家人格结构理论模型,本文将道家人格操作化界定为:道家人格指在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与道家人性论之'自然本真'的内涵一致并表现在知-情-意-行层面的典型的人格特质。以此为基础,从道家经典著作中选取486个描述人的词语,经由多次意义分析和初测,保留了37个,并最终形成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初测)版,包括自然、本真、柔韧、谦退、超脱和寡欲6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2)支持了该六维结构。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介于0.430~0.704和0.528~0.721,各题项与其所属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及各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分别介于0.389~0.795和0.157~0.444。研究反思认为,特质因素论与(道家)人性整合观间的矛盾影响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的效度,这使得任何对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有效性的考查,都不能以因素分析得到的单一因子为单位,而应以整合道家人性观及道家知-情-意-行心理行为特征的层级模式为单位。情境(判断)测验能够有效契合针对中国人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的测量,但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以及中西情境(判断)测验的比较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需要立足现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收集更多质性资料、深入探究道家人格各维度的丰富内涵并编制具有针对性的道家认知思维方式量表。
简介: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简介:本研究采用陌生实验室的录像观察考察了中国2-7岁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并且采用教师评价量表报告了儿童7岁时的学校适应,采用父母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测查儿童7岁时的问题行为,从而考察了儿童2—7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时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儿童2岁时,共有208名儿童参加了这项追踪研究,4岁时,由于被试拒绝参加、搬家或失约,共有176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的录像观察。7岁时,共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实验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并且父母对7岁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报告。同时参加2、4、7岁研究的儿童为66人,其中男孩为28人,女孩38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表朋: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的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的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的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的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