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日本佛教据说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由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推古天皇时期,圣德太子(574—622)摄政,笃信佛教,以佛教教义的根本精神即和的精神为基础,制定了十七条宪法,用来治理国家,从此日本人开始尊敬三宝,即信奉了佛教。

  • 标签: 净土思想 《四帖疏》 净土教 往生净土 净土宗 净土真宗
  • 简介:佛陀在世时,其随从弟子的学习方式是传诵佛的教化与禅坐为主。当佛将涅槃时,交待众弟子以后应该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又“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又,“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这样的交待,奠定了佛陀入灭后,仍应重视戒定慧三学。佛灭后众弟子将佛生前49年讲此三学的教化结集,这就是经律二藏。

  • 标签: 佛教 《金刚经》 佛法 印刷术 装订形式 电子牌大藏经
  • 简介:电子书是指通过数码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等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的电子文件。有纯文本格式(txt)、超文本格式(html)、便携文件格式(pdf)等多种格式,此外还包括音频存储格式(mp3)等。其普及的时间距今不过短短十几年,却己深深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这样一件新事物,究竟有哪些优点呢?

  • 标签: 电子书 文本格式 文件格式 存储格式 学术研究 印刷纸
  • 简介:佛学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是不同时代的哲学体系,形式上有较大差别,但他们之间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本体论的消解,对主体的否弃态度,对语言的解构,以及异质性思维方式等等.二者的比较会通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佛学与后现代思想的理解.

  • 标签: 佛学 后现代 解构 差异性
  • 简介:虚云与太虚两位佛教大师都是近百年来与中国佛教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非常重要的人物.虚云老和尚的佛教思想特征是立足传统,适应现代.虚云的思想是以中国传统佛教的禅宗为本位的,因而虚云大力阐扬南宋以来中国禅宗的主流禅法——看话禅,同时虚云又以禅宗为本位而融通净土,融通教理.太虚法师则是立足于现代人生,而对于中国传统佛教则是批判继承性地做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太虚的佛教思想是主张以人生佛教为本位而融贯全体佛教的,因而太虚虽然也认为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但却不主张局限于顿悟禅.太虚主张推行适应现代人生的广融遍摄的大乘圆渐佛教,他甚至主张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改换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

  • 标签: 传统佛教 人生佛教 看话禅 融通 融贯
  • 简介:本文从汉藏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名称,教经典及领袖人物的地位,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法脉传承上几个方面做了比较,认为内外调和性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主要特点,内部调和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一大特点。两地佛教吸收、糅合佛教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的特性都表现的很突出。两地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理论有了一定的积淀和觉解,打破原教旨的发展顺序和结构体系,从时空维度对印度佛教做了调适与会通的工作。判教也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另一大特点。在这种内外调和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始终处在两地佛教的主导地位。用特殊的范畴,命题来梳理、重组、整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义理。两地佛教都有系统的修持实践,但修持的方式各有不同。两地佛教都与政治紧密结合,但结合的形式不尽相同,汉地佛教在与世俗政治的关系中处在一种相协调的位置。而藏传佛教则凌驾于世俗政治之上。这也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之一。

  • 标签: 汉地佛教 藏地佛教 比较研究 内外调和
  • 简介:如今的人(当然尤其作为一个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将教会和大学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很难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来考虑。然而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在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在1520年之前建立,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称、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中有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以教会为代表的宗教团体。[1]不仅如此,透过综合了解两者在历史中的发展进程,总会让人觉得它们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契合之处。本文着力于概括介绍教会与大学两者的发展历史,并从其中找出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借以说明教会历史与大学成长史之比较的意义。

  • 标签: 教会 大学 历史
  • 简介:宗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有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外观,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宗教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诞生以来已经几百万年的历史了,而迄今发现的最早宗教遗址只有3万年。

  • 标签: 中国 西方国家 宗教思想 民族文化 君主专制制度
  • 简介:<正>《太平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早期经典,《圣经》则是西方世界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由于宗教与道德是结合在—起的,这两部宗教的经典都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又由于两种宗教的产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夜,基督教则产生于罗马帝国领地内奴隶起义和民族起义蜂起的年代。因此,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思想 《圣经》 合校 道德基本原则 上帝
  • 简介:19世纪西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在这个问题上走入了二元论的不可知论。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思维与存在之间能够达到一致或符合,证明人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在东方6世纪智(538-597)创立天台宗,就提出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的“一念三千”命题,并用空、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心、物之间,能够达到圆融,证明人有能力把握绝对真理。两者所不同的,只是德国古典哲学用清晰、明了的哲学语言来表达,而天台宗则用含混、简约的佛学语言来表达而已。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思维与存在 天台宗 黑格尔 图式理论 费希特
  • 简介:巴哈欧拉的《隐言经》原文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自1858年问世以来,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期间各种文字的版本层出不穷,多达120余种。在中国及华人地区,根据守基阿芬第1934年英译本翻译的中文版本至少有5种以上,其中包括最早的20世纪30年代廖崇真译本(简称“廖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台湾本(简称“台本”)、马来西亚苏逸龙译本(简称“苏本”)、20世纪末澳门巴哈伊总灵理会出版的译本(简称“澳本”)和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出版的李绍白译本(简称“李本”)。前4个为散文译本,可视为一个系列,最后1个为诗体本,别具一格。将这几个译本加以比较,意在探询其继承关系与创新精神,为《隐言经》译本今后进一步的修订和提高做一些建议。

  • 标签: 巴哈欧拉 《隐言经》
  • 简介:王岱舆是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中国伊斯兰教信仰体系的著名学者,他对伊斯兰教思想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借用了中国社会普遍熟悉的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概念,还在诸信仰之间进行比较,实难能可贵。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样做既能使伊斯兰教为更多教外人所了解,也能使穆斯林更好地坚持信仰,谨守正教。

  • 标签: 王岱舆 宗教比较 伊斯兰
  • 简介:诚是一种位格性的德性,与三个方面的人格性存有相关.基督宗教伦理中诚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世界的使在者,上帝自身的诚为人的诚提供了本体论根由及命令.对上帝的诚内在地要求着对他人的诚,并且,上帝作为一种超验的监督,保证了对他人之诚的目的性.儒家伦理之诚与基督宗教不乏相似,但在儒家,由于诚的对象"天"没有人格,诚的对象实际上是人自己,在诚之中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另一方面,诚被儒家当作达到修齐治平的手段.加上没有来自超验之维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极易使人欺谎不诚而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 标签: 基督宗教 儒家 德性 “诚” 社会伦理道德
  • 简介:清真寺,作为穆斯林的礼拜场所,从伊斯兰教兴起之日起,就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穆斯林聚居,就必然有清真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各地清真寺建筑也发生了变化,内部有大相径庭的宣讲台和礼拜大殿,外部有形状各异的宣礼塔和气势雄伟的穹顶,另外还有许多清真寺更多地表现出地域色彩。

  • 标签: 建筑风格 清真寺 开罗 北京 穆斯林 伊斯兰教
  • 简介:以SAT、CBETA为主的汉译"大藏经"等电子佛典数据库的逐渐公开,不仅为利用者提供了便利,更改变了佛学研究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大藏经以外的各种佛教丛书,以及各国寺院、研究机构所藏的大量文献中,也包含了为数不少的重要佛教文献。但在数据的电子化方面则非常滞后,处于没有进展的窘况。因此,本文主要从"既存电子佛典数据库的现状与完善""各佛教文献数据库间的数据整合与协作""既存佛教关联数据库间的互通与连接"三个方面,来讨论汉语佛教文献电子化的现状与未来的展望。

  • 标签: SAT CBETA 大藏经 佛教文库 电子佛典数据库
  • 简介:伊利亚德在宗教研究中使用的比较法是共时性的。它并不注重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对此,本文考察了宗教史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肯定了史密斯对伊利亚德忽略差异、强调同一的批评;同时作者也指出比较法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比较法在理解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以及宗教现象时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解释学的作用。

  • 标签: 宗教行为 宗教研究 宗教史 解释学 宗教信仰 同一
  • 简介:李冰、许逊是历史上以“治水”著名而最终成“神”的人物。从治水的功绩而言,李冰远大于许逊。然在民间社会乃至封建国家的祀典中,李冰的地位和影响却远逊于许逊。个中主要原因,是蜀赣道教造神方式及其地域信仰文化不同。

  • 标签: 李冰 许逊 蜀赣道教 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