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以中国的神学函授教育发展为线索,回顾神学函授教育的历史。从函授科的创办到停办再到开办,几经波折的神学函授教育,依托神学院来开展办学,这使神学函授教育和神学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早期的神学函授教育成为一种办学和培养的方式,使神学教育达到更大范围的推动;近代的神学函授教育,为中国神学教育和神学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回顾从神学函授教育开办以来的时间、相关的人员、课程的安排等信息,从函授教育的历史脉络来看神学函授教育,思考神学函授教育的发展途径。以1989年为一个时间点,进行中国神学函授教育的前后叙述。因为,1989年是中国神学函授教育新开启的一年,'正规'神学函授教育正式以文件的形式,报请国家来审批,经过各方的努力和筹备,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函授教育开始了新的篇章。通过对神学函授教育的历史脉络把握,可以带来我们今天对神学函授教育的思考和对未来神学函授教育的憧憬。
简介:本文尝试以台湾法鼓山的佛教社会福利实践为例,分析“法布施”在其创建前十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意义。法鼓山自1989年以来在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卓有成效,而以佛教教育为核心的“法布施”是其佛教社会福利的主要平台。法鼓山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基础,以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实体化教育、僧团教育和信众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法布施”体系,体现了都市佛教早期社会福利建设的若干特点:社会教育的介入性强,组织形式富有时代感、延续性和叠加性;实体化教育学术倾向明显,紧扣国际前沿,易于树立话语权威;僧团与信众教育之间相互补充,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特组织结构。这些对大陆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简介:佛教临终关怀的生命思想,乃立基于个人生命的“广度”,由佛教信仰的角度切入,对个人整体生命的“深度”作身、心、灵全面的关怀,同时对社会提供应有的照应。本文指出佛教临终关怀应该具备三大特质:其一,关怀的方式:透过深度心灵对话、协助接受死亡、缓解临终恐惧、开展内在佛性力量,不断趋向证悟菩提;其二,关怀的范畴:始于发病的治疗,历经往生前后的救度,以至亲属的悲恸辅导;其三,关怀的层面:照顾病人身、心、灵,以及对社会的照应。研究者不断地藉由《药师经》所蕴含的生命思想内涵,作出交叉论述,指出《药师经》深具上述佛教临终关怀的三大特质,并且阐述药师佛的生死智慧确实完整融摄佛教临终关怀的生命思想。
简介:佛陀在世时,佛弟子以佛陀为精神中心,佛陀涅榘后,信徒就以佛塔作为精神中心了。佛塔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寝陵、坟墓,佛塔地宫和天宫的功用是瘗藏佛舍利。舍利瘗藏的供养物即“七宝”,七宝供养属于“财供养”,蕴含了佛家净土光明与智慧思想,赋予了深刻的宗教内涵,因此七宝供养物也成为佛教的圣物。本文试图通过北宋佛塔“地宫”和“天宫”发现的七宝实例,探索北宋社会舍利信仰及其相关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