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刑法对佛道教实行宗教法律管理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及原因,并说明在这样的法律规范外部环境下,道教只能走上心性化的道路,并日渐式微.
简介:利未记中有许多律例、典章是当时的祭司和百姓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内容涉及信仰和生活伦理的方方面面.用今天的话说,这些就是"法规"、"制度"或"条例"--
简介:谦卑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带有规范化的文明现象,一种潜在的、在人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深度和生活态度。中国不少这样的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满遭损、谦受益”等就是一种谦卑的表达方法,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涵容着这种传统文化底蕴。谦卑,一直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延伸,但在面对时代变迁的同时,
简介:道士要做法事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有的法事太长,法师就有可能会因用嗓过度或者发声方法不当,而引起声带小结,表现在症状上就是声音沙哑、咽喉肿痛等。这不与道龄成正比,而与用声过度、声带负荷过重有关。
简介: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摇篮和基地,民族村寨保护是民族文化遗产是否能延续下去的根本措施。保护与开发,发展与传承,效益与村民自觉是摆在民族村寨文化遗产面前的主题。本文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就民族村寨的保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同行探讨。
简介: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2050年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的国家的水平,初步实现现代经,城市化率届时将达到70%-80%,这意味着2000年至2050年的50年中,我国需有7.2亿——8.8亿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分流农民、减少农民、大力推进城市化,促进农民变市民,成为一项战略任务。
简介:公元7世纪初,先知穆罕默德经过23年的努力,终于使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成功传播。伊斯兰教对于阿拉伯民族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意义:首先,从信仰上成功实现了从多神崇拜向独一信仰的转变;其次,以阿拉伯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古兰经》的语言,迅速上升为统一的阿拉伯民族语言;再次,各自分散的部落社会首次被伊斯兰教联合起来,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迅速凝聚为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并进而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最后,以《古兰经》、
简介: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天灾人祸不断,救治太平成为社会普遍愿望。与当时各种救世方案相较,《太平经》从一个独特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正文正辞。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揭示《太平经》正文正辞以治太平的具体内涵:(1)欲治太平,必当随顺天地之格法,而《太平经》即是天地格法的最高代表。故以《太平经》为真文正文而案行之,即可治太平。(2)“身国同治”为《太平经》的一贯思路,在具论“治身”、“治国”的过程中,《太平经》又表现出相当的“文书”崇拜意识。
中国古代刑法对佛道教的规范
浅议教会管理
浅议谦卑精神与文明建设
高功法师保护声带浅议
浅议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
浅议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工作
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妇女权益浅议
正文正辞以兴太平——《太平经》文治太平思想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