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一、海市蜃楼饭后之余,便喜欢独自一人在莫高窟的沙漠中撩步行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干枯而燥热的空气。在这一系阵阵拂面而来的燥热空气的旋流中不时会莫名其妙地吹出一股阴冷透骨的风,

  • 标签: 灵魂 人类 敦煌 鬼神 海市蜃楼 热空气
  • 简介:现在能够看到的五幅白衣佛图,分别绘于莫高窟五个洞窟中,这些洞窟皆为中心柱窟,建窟时间为北朝时期。穿着白色袈裟的如来佛坐像,这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未发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滨田瑞美考证后发现,白衣佛具有三个明显特征:袈裟、身体皆白色;说法相,坐在草座上:住在山中石窟内。白衣佛图全部绘于中心柱窟后壁中心,被干佛围绕,这个显著特征对理解自衣佛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专家研究基础上,滨田瑞美认为,探索白衣佛的意义,关键是白色。因为白衣佛除了袈裟以外,身体也是白色的。但据有关佛教经文记载,如来的身体是金色的。

  • 标签: 白衣佛图 敦煌莫高窟 中国 佛教 宗教信仰
  • 简介:敦煌冬安居资料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它证明,敦煌佛教不仅与印度律仪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更与中亚佛教律仪有深厚的历史关连。根据P.2807《七月十五日夏终设斋文》及P.6005《释门帖诸寺纲管》等内容的记载,使我们得知敦煌佛教教团,同印度及中原一样,在都司的组织及地方官府的参与下,每年举行管内僧尼结夏安居,并有解夏设斋活动。而冬安居亦是敦煌佛教教团年中行事之一,六时礼忏等构成了敦煌佛教安居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大正藏》 敦煌佛教 《四分律》 原始佛教 比丘 僧团
  • 简介:敦煌遗书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题记中,有“毗尼藏主”称号。它的出现,显示了敦煌许多佛寺的律寺特色。竺沙雅章先生早年曾指出,敦煌十七寺都是律寺。①上山大峻先生讨论了古逸《四分戒本疏》的流传。②土桥秀高先生综论了敦煌律典的特色。③任继愈先生和方广锠博士从敦煌大藏经史的角度论及了“毗尼藏”问题。

  • 标签: 敦煌遗书 供养人 莫高窟 任继愈 壁画
  • 简介:王圆箓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但由于他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并且被牵连进藏经洞经卷大量流散的事件中,因此成为撰写西北道教历史时一个不能回避的人物。现通过对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的归纳,对其生平与功过作一番陈述,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道士 评传 文献资料 藏经洞 道教
  • 简介:我与赵朴初先生相识已有12年了。1987年冬,在京城静谧的南小栓1号院,我有缘得谒先生慈颜。那时,我是一名尚在大学读书的青年,而赵朴初先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又在佛学、诗词、书法等领域被世人尊为一代大师,在海内外备受推崇。记得在那间叫“无尽意斋”的书房内,我与先生相对而坐,在一派蔼然和气中与之款语,聆听教诲,其是如沐春风,让我激动不已。

  • 标签: 先生 大学 读书 中国 赵朴初 诗词
  • 简介:敬爱的饶宗颐先生于2018年2月6日与世长辞,得知噩耗,我深感悲痛,哀思不已,饶公与敦煌结缘、我与饶公交往的往事一幕幕地映现在我的眼前。先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学术秉持着深厚的敬意与真切的热爱。

  • 标签: 饶宗颐 敦煌 追忆 人文学科 学术成就 家学渊源
  • 简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语录,由他的门人法海结集而成,为研究慧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坛经》问世之后,即有多种本子同时存在,其间虽有详略之分,但无真伪之别。自从本世纪初发现了敦煌写本《坛经》,因其内容与现行几种版本的《坛经》有不少出入,于是在中外学者问出现了肯定敦煌本《坛经》而否定其他版本《坛经》的倾向。有的说:“在《坛经》各本当中的敦煌本为最古,它是后来各本《坛经》的基础。”(宇井伯寿

  • 标签: 《坛经》 六祖慧能 宇井伯寿 敦煌写本 敦煌本 看话禅
  • 简介:本书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

  • 标签: 敦煌石窟 佛教活动 社会化 论略 中古 社会性质
  • 简介:十六国北朝时代,是敦煌莫高窟营建的第一个阶段,这期间,敦煌艺术家们经过吸收西域传来的艺术风格,并结合汉晋以来的传统艺术,创造出了具有敦煌本地特点的佛像艺术。又在北朝后期受中原文化的冲击,而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本文在对莫高窟早期佛像作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佛像的类型,从而探讨不同类型的来源等问题。

  • 标签: 佛像艺术 敦煌石窟 早期 十六国北朝 敦煌莫高窟 源流
  • 简介: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 标签: 唐代 敦煌 佛曲 禅宗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变”与唐代“普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本文从宗教医疗的角度,探讨敦煌“患文”所展现出来的佛教医疗观。“患文”是佛教专为解除病患所举行坛法仪规中所念诵的应用文书,大约有一定的范文模式,经由建坛作法来启请诸佛,为患者解除病痛。“患文”是一种讽诵的祷词,将佛教义理融入到坛场仪规中,在神圣的仪式操作下展现出语言的感染力量。这种倾向现世的大众化仪轨,是藉助佛

  • 标签: 敦煌写卷 “患文” 佛教医疗观 语言形式 礼仪文本 宗教文化
  • 简介: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百多种疑伪经,绝大多数都不载于清以前的藏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其中不少都是残卷(片),给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残字拼合、内容接续、行款相同、字迹书风相近等角度的比较分析,将《究竟大悲经》、《善恶因果经》、《大辩邪正经》、《益算经》等4种疑伪经中的24号残卷(片)缀合为9组。通过缀合,这些原本分裂的残卷得以团聚一处;而借助于缀接后的写本显示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我们又可对其形制、内容与性质作出更客观、可靠的判断。

  • 标签: 敦煌文献 四种疑伪经 残卷 缀合
  • 简介:煌莫高窟共490余窟,只有列285号的西魏大统四、五年禅窟中的壁画,绘著象头人身的誐尼沙(Ganesa),位于大自在天的下面。窟中这样的像从来只出现一次,以后便消失了。闻说榆林窟亦有一幅,惜未获睹。誐尼沙在印度教的神话里,地位甚高,他是代表智慧和学问之神(godofwisdom),又是淫婆(Siva)与婆罗和底(Pāravatī)的儿子,从古事纪(Purānas)时代以来即受到崇高的歌颂。何以敦煌石窟只有一见?我在膽拜该窟之后,这个问题一直回旋在脑海中,久未解决。

  • 标签: 敦煌石窟 莫高窟 榆林窟 印度教 西魏 壁画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中"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中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佛教的思想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的书法作品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书法技艺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品境界的提升,我现在觉得名利是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宝塔心经》未来也不会去考虑经济利益。”

  • 标签: 流失海外 复原 敦煌 书法作品 经济利益
  • 简介:"三元夫人"、天地水三官分职、"石下犬子"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不同的传世文献之间记载各有不同,本文以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道经为切入点,结合《道藏》中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这几个神仙鬼怪及相关内容的传承、变化,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纠正敦煌写卷、《道藏》等文献的讹误。

  • 标签: 国家图书馆 敦煌道经 三元夫人 三官 石下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