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苗族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人数众多,自古就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苗族共有8940116人。从人口数字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苗族仅次于汉族、壮族、满族和回族,居第五位。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累丰厚的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岁月里,苗族为中华文化大厦建设付出辛勤汗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屈原将自身携带的苗族文化与楚文化、中原华夏文化碰撞,激射出灿烂火花——《离骚》一曲,震荡寰宇。

  • 标签: 苗族文化 民族发展 古籍 分布地域 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
  • 简介:刘定祥在2005年第5期《中国穆斯林》上发表文章《〈古兰经〉的美学世界初探》。作者指出,《古兰经》是内容博大精深的美学世界,从它的文本语言之美、对美的本原的探讨到对人的完善的关注和自然美的描绘,均表达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宇宙观、人生观及审美意识,表达了对人性不断完善的理性思考和审美理想。

  • 标签: 《古兰经》 世界 美学 文本语言 伊斯兰教 审美意识
  • 简介:康德对人本身充满了敬意。他认为有意识、能思考、有道德情感的人是宇宙间最神奇的创造物,把人贬低为某种目的的工具是不合理的,人应当是主体,人本身就是目的——最后的目的。人是一个类,有它的类的本质和规定性。所以康德很特别地用复数“我们”来指称人类。不管是他的美学或是神学,都来自这种“人本”的基础。在《判断力批判》中,他说:“没有人类,这整个创造就只是浪费、徒劳、没有最后目的。”

  • 标签: 康德 德国 美学思想 神学思想 审美判断
  • 简介: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天分。他一生崇信道教,曾多次亲注道经,留下了大量思想丰富、文笔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他所提出的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无心”的审美态度以及“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等,对我们研究道教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古典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美学思想 宋徽宗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判断 审美态度 思想文化
  • 简介:《太平经》作为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其宗教美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化趋向。它赞“道”之美为“神”,体现了早期道教超越现实的美学要求;它将类美感的“喜乐”,当做通向“道德”的起点和门户;它将心灵的“清静”状态,作为符合“天地之至情”的趣味。这说明,它的美学思想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应有其特定地位。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美学 “神” 宗教伦理 伦理化 美学思想
  • 简介:张宇初不仅是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地位煊赫,而且其思想也非常深刻,对他的思想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占有大量的资料的情况下,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并把他放在美学发展史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标签: 美学思想 美学角度 正一派 张宇初 发展史 是非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张宇初的道教美学思想:张宇初(1359-1410)为明代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他力倡道法自然,清净无为之美,这一思想直承先秦老庄,有回归先秦老庄的倾向.他还强调只要做到真、精、诚的统一,'道'美就可在主观直觉中获得.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道'美在张宇初诗文中的体现.

  • 标签: 张宇初 明代 自然 道教 美学思想
  • 简介:慧能大师(638—713年)的禅宗一经创立,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其中自然包括美学。虽然自唐至清,并无“美学”这一名词,但禅宗对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 标签: 佛教 禅宗 古代 美学思想 中国 审美意境
  • 简介: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学术界颇重其位,视其书法理论为帖学转向碑学的先声,其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在书法史上均具有转折意义,而其标志性的书论就是其著名的“四宁四勿”。学术界目前对于“四宁四勿”为中心的书论研究多集中于政治伦理、书学流弊、新学术风气之兴起等角度,而傅山作为一个深具道家、道教情怀的道士书法名家,其“四宁四勿”为核心的书法美学思想之中所蕴涵的道家、道教美学思想却未为人所重视,故笔者在此意图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其书法理论,以揭示其书法美学思想中所融合的道家、道教崇尚朴拙、自然、真淳等美学观念。

  • 标签: 傅山 道教 书法 美学
  • 简介:关于道教斋醮,学术界和道教界已在思想和仪轨方面研究得较为深入。如柳存仁的论文《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考察了斋醮的历史和特点。陈耀庭的研究论文:《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论“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思想内容》、《论道教仪式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系统地提出了在仪式研究中的结构分析和层次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卿希泰教授曾发表《关于道教斋醮及其形成问题初探》一文。张泽洪专攻道教科仪,《步罡踏斗———道教祭礼仪式》、《道教斋醮符咒仪式》二书分别叙述了“斋醮源流”、“宫观仪范”、“醮坛仪范”、“斋醮仪式”和“当代斋醮巡礼”等内容。闵智亭编写了《道教仪范》的教材,陈耀庭编写了《道教科仪概述》的讲义。以上成果全面考察了道教斋醮、斋仪。近年来中生代的教内人士任宗权道长也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研究道教斋醮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早期天师道斋醮的审美特性,重点旨在挖掘“指教斋”、“涂炭斋”等斋法的宗教美学内容与审美活动方式。一、早期天师道斋法之源与斋法之美陆修静认为道教立德之基为“斋”,道教寻真之门户亦为“斋”。正因为此陆修静在《太上玄皇等四十九章经》中说:“...

  • 标签: 师道斋 斋法 早期师道
  • 简介: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新弋获———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唐明邦最近,收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潘显一同志寄来他的新作《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虽然我眼睛不大好,但打开这本书,还是被它吸引住一口气读...

  • 标签: 道教美学 范畴论 美学研究 中国古代 比较研究 民族特色
  • 简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也都有不同的宗教情感体验。宗教情感作为“绝对的依存感”,透过直觉有限的活动,使我们对永恒的东西满怀崇敬,唤起“对无限的情感”,找到精神家园。以美学的游戏理论来解读宗教情感,似乎可以为连接“有限”与“无限”提供途径。

  • 标签: 宗教情感 美学解读 有限 生活方式 情感体验 精神家园
  • 简介:本文从创造论和人对美的追求的角度探讨了《马太福音》6章25-34节的美学意义,认为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之一也必定与其它的受造物有着共通的一面,人可以从耶稣所指出的创造物之"美"中,找到对自己的意义和启示。即从"飞鸟"与"百合"所揭示的本性之生命美,来联系人在生活中所应当持有的追求目标和次序,从而展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

  • 标签: 创造论 美学意义
  • 简介:清真寺作为伊斯兰精神最集中的凝结,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伊斯兰美学模式。本文从清真寺的朝向、清真寺本身建筑形体几何结构到清真寺抽象纹饰艺术等的形式美出发,阐释了清真寺实质上是真主的象征的论断。对构成清真寺形式自然物质因素(形体、声音和色彩)及其组合规律的出神入化的运用,是它淋漓尽致的表达伊斯兰美学模式的关键。

  • 标签: 伊斯兰教 建筑美学 清真寺 文化意蕴 心灵 美学模式
  • 简介:《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同时,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 标签: 《太平经 《抱朴子》 道教 美学思想 中国 美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