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数据已成为21世纪的新石油,各国政府相继提出发展大数据战略。借助大数据收集、存储和挖掘等技术,大数据信息所蕴含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开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在大数据信息价值开发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伦理问题,如隐私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
简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隐私伦理失范的问题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以及个人偏好信息的泄露等三个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数据应用主体自身的道德素质的缺失、大数据技术自身的不完善与不成熟,以及大数据使用者的道德原则与立法方面的缺失。大数据应用主体只有通过树立与时俱进的隐私观、大力开展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的道德教育、完善大数据技术、创建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的共有的道德标准以及完善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才是防止隐私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的解决之道。
简介:秦汉时代,匈奴的道德生活在道德原则上奉行以生存为指南的功利主义原则,并形成了相应的道德风尚;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创新方面,冒顿具有杰出的贡献;在处理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方面,他们的道德行为往往远离正义原则;在权力的继承和分配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对之调节,使他们长期陷入内斗之中;在与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中,他们的道德生活也染上了相当的汉族道德色彩。
简介: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风险因素对未来的影响超出了以前思想家们最大的想象空间,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并呼唤着全新的理论应答。而风险伦理就是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非现实性和未知世界等各种复杂问题时的一种伦理应对,其中,不伤害、公正、审慎则成为人们迎应风险问题时应该坚守的三项核心原则。
简介: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俭”的本义是对行为和欲望的约束.在不同的语境中,“俭”可以引申为谦逊、简陋、节省等.在今天看来,俭德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一定社会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欲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美德.它反对奢侈和吝啬,反对浪费,追求“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道德境界.
简介: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针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而作出的马克思主义理性思考,其基石是主张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基本主题是围绕民族复兴而主张弘扬中国精神、陶铸中国品质,精神实质和本质特征是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更彰显出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担当。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构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具有独特的气质、神韵和影响力。
简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容包含了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系统观念和基本方略,其先进文化观科学地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人民利益观深刻地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归宿,其创新实践观具体地设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施程序,从而为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科学指南.
简介: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活力与生命力的象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其内容由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各因其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居位于民族文明素质这一统一体之中。民族文明素质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和要求会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以及民族素质建设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民族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提高民族文明素质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简介:以德治校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内部的和谐与发展.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时代精神.让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
简介:网络时代的流行文学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大众传媒进步相对应的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是社会大众文学趣味和现代传媒传播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具备流行性、娱乐性、商业性和碎片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网络时代的流行文学在价值层面发生了多元化、功利化及创作者社会责任弱化等方面的转向。对网络时代流行文学进行必要的伦理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我们在充分认识文化与道德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简介:先秦儒家主张以“仁”、“礼”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应当正确看待这些方法。它们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简介: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及其文明之间价值观冲突的领域愈发广泛,冲突形态渐趋多样,冲突消弭更加漫长。而建构价值认同或追寻价值认异的理论局限和实践危害,使得对价值共识的吁求应运而生。信守学习对话、和而不同的沟通原则,确立交往主体间的体认理解;贯彻有限积极自由、渐进主义的制约原则,保持多元价值间的合理张力;立足利益诉求与理想夙愿相统一原则,探寻全人类文明的和谐并进。践行这三个原则有益于实现共享发展理念、达致人类相睦共荣。
简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中国,"诚信"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是个人的美德、企业的黄金资产、社会的公序良俗、国家的重要软实力。诚信以明大理、守善道为前提,集"诚实"与"信用"于一身,表征着劳动者诚实创造的态度和优良的品德。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必须坚持德法共治,在切实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诚信美德,使诚信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个人则必须做到诚信律己、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奉职。
简介: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的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的推论式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的原因,为了克服推论式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与上帝神秘联合的东正教。
简介: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协办的以"信息时代的应用伦理问题"为主题的第11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在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来自韩国和中国的一百四十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提交了一百余篇论文.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信息时代的经济伦理、管理伦理、制度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传统伦理与道德教育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简介: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与特色,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与德是较之仁要出现更早、更为重要的观念与实践。礼,三代甚至更早既已产生,到了周代形成了礼乐文明制度,德观念的出现,体现了周代人文意识的觉醒。要研究清楚中国道德文明的渊源、本质、特色与规律,就不能不对上古社会的礼与德或者宗教与伦理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注重礼仪,礼仪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因此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大数据时代信息价值开发的伦理问题
大数据隐私伦理问题研究
秦汉时代之匈奴道德生活
科技文明时代的风险伦理
俭德的传统诠释与时代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三个代表”:道德建设的时代指南
民族文明素质的含义、结构及其时代价值
以德治校,塑造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网络时代流行文学的价值转向与伦理反思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及其时代价值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寻求价值共识并实现共享发展?
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探析
门槛时代、推论式理性与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转向
信息时代的应用伦理——第11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部阐发中华民族崇礼重德传统的学术力作——评王文东著《礼仪与德行——中华民族元典时代信仰与伦理的核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