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公平正义是一个具有多维度价值目标的概念。但在实践领域中,人们对公平正义关注往往集中于财富分配。人力资本失灵作为一种不公平社会经济现象,突出表现为个人收入与其运用自身人力资本创造经济价值严重偏离。处于转型发展中国,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及权力寻租,在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中,存在普遍的人力资本失灵现象,它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加剧并促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影响政治正义与党执政合法性、制约经济公平和增长及发展转型。与此同时,失灵强化了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感受,正在放大并挑战当下我国社会稳定。

  • 标签: 公平正义 人力资本失灵 贫富差距 社会稳定
  • 简介: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民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公民根基性“生存”,二是公民尊严性生活”,三是公民理想性“好生活”。基于对中国当下民生现状及问题全面把握,政府在民生制度和民生实践中首先应遵循刚性公正原则,它既能够一般地解决资源供给有限与人欲望无限之间冲突,又能有效地解决当下民生突出问题。但公正原则普遍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它无法惠及每一特殊个体需求,强调具体性、关系性、情境性、理解与关爱关怀原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以刚性“公正”与柔性“关怀”为伦理原则民生制度与民生实践,将最终引领全体公民过上他们所珍视和值得过“好生活”。

  • 标签: 公正 关怀 民生 伦理原则
  • 简介:微博暴力植根于三个内生性逻辑:在制度层面,微博带来的话语权释放未能受到权威有效限制导致了权力僭越;在行为层面,主体独立性受到削弱甚至迷失在微博空间;在环境层面,私人空间公共化和公共空间私人化两种趋势共同催化了暴力行为。从过程上看,微博暴力大致经历了群体极化导致集体非理性、暴力行为出现在网络与现实空间以及公共议题迅速转移和集体责任逃避三个阶段。关于微博暴力伦理矫治应当处理好自律与他律、自由与责任、虚拟与现实关系,尤其突出主体自律。

  • 标签: 微博暴力 权力僭越 主体迷失 群体极化 自律
  • 简介:<正>在中国传统义利论历史中,先秦义利论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基本思维框架和深厚思想来源。在理论基础上、先秦义利论在诸多方面为后来奠定了基础。无论对义利范畴内涵揭示,对义利关系把握,对价值标准的确定,对基本目的悉,还是对道义与功利、功利与超功利、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和物质生活、价值标准与价值导向、群体与个体、公

  • 标签: 义利论 历史影响 义利之辨 中国传统伦理 价值导向 儒家伦理思想
  • 简介:罗尔斯契约论强调公民是正常而充分合作社会成员,而且它还假定他们种种天赋才能处于正常范围。在可行能力思路看来,由于这样一种契约主义方法论,那些具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不能从正义原则中公平受益,他们甚至被排除在正义原则选择过程之外了,因此这种理论没能真正保障每一个人基于正义不可侵犯性。但在罗尔斯契约论中,作为正常合作成员之基础两种道德能力应当被理解为是每一个公民所拥有的,而正常能力假定意在排除能力差异在原则选择过程影响,因而它反而是包容性。在组织有序社会中,有能力缺陷的人一些特殊需要确实没有被当作一个基本正义问题来对待,但这一点乃是平等政治自主性代价。

  • 标签: 契约论 可行能力思路 正常能力 能力缺陷 政治自主性
  • 简介:魏晋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玄学兴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知识分子对传统明教进行了强烈质疑和批判。受伦理思潮流变影响,服饰礼仪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出现不合名教礼制反叛和个性化发展。研究魏晋时期服饰风尚,可以使我们从服饰和伦理两个层面把握传统文化,为当前服饰时尚审美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参考。

  • 标签: 魏晋伦理思潮 服饰礼仪 服饰风尚
  • 简介:重视家庭发展,提高家庭生活质量1994─国际家庭年思明家庭问题已成为近几年世界各国关注焦点,并成为联合国大会“经济和社会事务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研究审议重要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中心和主题。许多国家认为,家庭做为社会基本单位,应该使其...

  • 标签: 家庭生活质量 家庭问题 社会发展与进步 联合国大会 全国妇联 协调委员会
  • 简介:"左派王学"是王阳明后学中一支重要力量,王阳明心学能够风靡大江南北,有赖于"左派王学"传播、推广。"左派王学"进一步推动了明代思想解放潮流,张扬了个性。不过,一部分"左派王学"也逐渐突破了阳明心学藩篱,滋生流弊。本文剖析"左派王学"伦理思想特色,并揭示对晚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影响

  • 标签: “左派王学” 现成良知 狂禅 儒家伦理
  • 简介:提高劳动报酬是一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复杂正叉问题。劳资关系交换正叉是否“合乎公平正义”是一个充满现实纠结社会问题。社会财富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一种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大劳动报酬观。一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再生产需求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一个和谐共融行动共同体。

  • 标签: 大劳动报酬观 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
  • 简介:“仁之方”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当前我国大陆公众腐败容忍度究竟如何,通过对高校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公职人员为主)问卷调查发现:一,在校学生与在职人员腐败容忍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二,人们对政府腐败更不能容忍,具体容忍值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较低容忍腐败(Y〈3)主要是危害公众安全和官员私生活混乱腐败;中度容忍腐败(3〈Y〈4)是≯亍立名目收取贿赂和以权谋私腐败;而较高容忍腐败(Y〉4)主要是集体性腐败和被动型腐败。三,低腐败容忍度并未带来高反腐积极性,人们对腐败关注度较高,但总体参与度较低,且反腐意愿不受教育程度影响。四,收入水平和利益相关度直接影响人们腐败容忍度,个人收入越高,腐败容忍度越高;而利益相关度与腐败容忍度呈正相关。

  • 标签: 腐败容忍度 政府腐败容忍等级 反腐意愿 利益相关度
  • 简介:工程伦理规范无法在根本上触及人类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行动和生活终极目的。在现实工程实践中,具体情境对规范、原则制约,往往表现为行为者在实践过程由反思、认识后调整和变通。行为者主动践履"应当"责任要求本质行为或"能力"展现为个体行为者工程实践与个人生活绵延统一美德,即为工程生活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表现为行为者人是目的、服务意识、和谐安居和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卓越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其内容具体展开为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融、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并重和行业规范与个人美德结合。

  • 标签: 工程伦理 工程生活 实践智慧 卓越 美德
  • 简介:本文通过辨析韦伯经济伦理概念含义、韦伯对经济伦理研究方法、"韦伯命题",说明中国经济伦理学界对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理解是有欠缺,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相关文本理解思路不恰当;其二,我们自身问题意识错位与类比错位。这些理解上欠缺,对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对经济伦理概念理解不当,导致研究方式偏颇,从而未能抓住当代经济伦理研究重心。

  • 标签: 韦伯 经济伦理 中国经济伦理研究 影响
  • 简介:罗尔斯所说理性多元论指的是西方当代民主社会各种不同并且互不相容合乎理性完备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多元论。他通过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古代之善主题到当代之正义主题"主题转换"(它与理性多元论密切相连),以及理性多元论出现"历史必然"和"进步意义"三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理性多元论"是始终伴随西方未来民主社会不可消除事实。在此基础上,他采用一种在社会基本结构(政治领域)而非完备性学说中探寻"共识"方式来解决在多元化下人类如何共存问题,他解决方式应该高于那种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共识资源或通过建构新完备性学说来探求共识做法,因而预示了西方未来政治哲学探求"共识"方式走向。

  • 标签: 理性多元论 完备性学说 重叠共识 未来走向
  • 简介: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不仅促进了政府公正伦理观发展,发扬了中华民族“老有所养”优良传统,而且巩固了社会保险中“权利-义务”对等伦理价值。但实施过程公平性、可持续性、政策协调性以及保障效果仍存在诸多偏差。

  • 标签: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伦理偏差 完善策略
  • 简介:乞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泛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价值观矛盾及其所引起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一种手段和乞讨者对一种生活方式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进行恰当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 标签: 乞讨 乞讨行为 乞讨资格 道德困境
  • 简介: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提出,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共同信念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终极关怀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底线伦理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底线伦理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关系。

  • 标签: 底线伦理 道德结构 文化生态 政治正义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蕴涵着深刻政治伦理意蕴,他关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差别的论述,表明了对人主体性高扬;他对原子偏斜运动论述,表明了对自由诉求;他对原子排斥运动论述,表明了对平等关注。这些思想与近代契约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它并不是对近代契约论翻版,它关于人思想、关于自由与平等观念理解与近代契约论有着显著区别,而这正是对近代契约论超越之处。

  • 标签: 马克思 博士论文 原子 自由 平等
  • 简介:信任只能发源于人们共同生活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个体生活经验(自己或他人生活经历)是生发信任内在根基;日常生活规则、制度社会机制是生发信任外在之源。日常生活中,信任惯性和排他性可能对信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判断对象可信任性和可信任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本身内在规律,来推断已有的信息,做出合理结论。

  • 标签: 日常生活 信任 惯性 排他性
  • 简介:民族道德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真空-前人类社会道德失误;民族道德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形成-民族道德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施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肩膀而发展起来

  • 标签: 氏族道德 部落道德 民族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