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正>为了适应高等学校进行伦理学和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华东师大政教系伦理学教研室在周原冰同志的倡议和支持下,从今年九月开始举办伦理学进修班,学习期限半年。进修班开设了马克主义伦理学原理,中、西伦理学史课程和德育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等讲座。除了教师讲课外,还发动学员针对大专院校学生中提出来的一些伦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参加学习的有上海市高校和部分中专从事伦理学和德育课教学的教师四十余

  • 标签: 伦理学问题 进修班 华东师大 高等学校 思想品德教学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马克的公平观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一)公平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具有公允性,即商品生产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发生的

  • 标签: 公平观 马克思 行等价 资本主义社会 全体劳动者 简单商品经济
  • 简介: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2013年"两会"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的支持率、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四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公众对两会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这说明社会保障牵动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内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民心所向。

  • 标签: 社会保障制度 伦理 2010年 养老保险 人民日报 社会公众
  • 简介:马克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主义的正义观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正义 社会所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 简介:全球化过程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利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此过程的社会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伦理全球化.然而,诸如反全球化浪潮之类的国际现象和国际事件表明,原来作为全球化之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如今正在走向其反面,愈来愈成为全球化的阻碍力量了;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更其表明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按其固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了.因此,客观上要求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伦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适应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需要,一种新伦理--生态伦理正在形成之中,它有望最终演变为取代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的全球伦理.

  • 标签: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伦理全球化 全球伦理 生态伦理
  • 简介:要发展马克主义,首先必须构建发展马克主义的当代基点和平台.实现马克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发展马克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西方生态学马克主义试图运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马克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主义与生态发展的兼容性,是西方马克主义者试图发展马克主义的当代尝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简介:伴随着马克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其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马克和恩格斯从现实、具体的"人"出发,认为价值观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要受到历史、社会实践的制约;价值的内涵、价值观应该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客观性、阶级性、具体性等特征;价值的实现是现实的,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是社会实践。因此,对于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应该采取历史、阶级和具体的分析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特点 分析体系
  • 简介:马克的法伦理思想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在法的伦理根据上,马克开显了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的双重视野;在法的伦理精神上,马克论证了限制自由与保障自由的双向功能;在法的伦理原则上,马克阐述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双层结构;在法的伦理评价上,马克坚持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双维标准。

  • 标签: 马克思 伦理
  • 简介:与宗教之城、伦理之城、技术之城比起来,生态城市是多维度的立体乐园式的审美之城。如果说宗教之城、伦理之城是善取向(重净化与德性)的城市,技术之城是真取向的城市的话,那么,生态城市则是多元化的美取向的城市。技术之城由日神管控(理性至上),而生态之城则酒神充盈(生机弥漫)。本文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反思。

  • 标签: 中国 生态城市 价值
  • 简介:<正>天津房管局老干部活动站的领导和同志们从人们爱美、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出发,利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书画来满足老同志的精神生活需求,受到了老同志们的欢迎和称赞。

  • 标签: 活动站 老同志 情操陶冶 房管局 天津 画学
  • 简介:"元"是指"根本",元问题是指根本的问题。"道德人"就是那些能够在实践理性精神主导下自觉作出有益于他人的却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是有违自身利益的行为或活动的人。"道德人"的元问题就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它回答了"道德人"何以为"道德人"之根本所在。在当代,人的解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关于"道德人"评判的思维元模式是超越了"主体论"工具理性的"主体间"论。

  • 标签: 道德人 元问题 人的价值
  • 简介:青年马克的价值思想十分丰富而且多变。这是因为马克的青年时代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冲撞、反思并最终形成的一个阶段,再加上青年时代马克便表现出的对知识和真理热切的渴望,使得他在这一时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价值思想 青年时期 青年时代 价值观念 真理
  • 简介:在《莱茵报》时期,马克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和'疑问'。'难事'和'疑问'可以分析成三个层次的问题:观念和现实的矛盾;物质生活的总和和法、国家的关系;物质利益因为财产占有导致的矛盾性。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更为关键。马克并不是不加区分地否定或者肯定利益,而是肯定人的普遍利益,否定等级利益。马克把利益和等级、智力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

  • 标签: 《莱茵报》 马克思 利益
  • 简介:市民社会正义是一种底线道德权利要求,旨在确保社会成员互不伤害,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马克从互利、自主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批判。从互利来看,市民社会的生产领域呈现的是资本财富的增值与工人阶级的贫困,权利与权利相对抗;从自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商品等物的形式中介发生关系,这一关系呈现为类似自然界的盲目运动规律,物支配人;从自我实现来看,工人在生产领域屈从于资本的强力,受到必然时间的限制,劳动成为谋生手段,人的自我实现理想成为梦幻。在马克这里,市民社会正义问题不再单纯是个体道德问题,本质上是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交织的问题,是与共同体命运相关的问题,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正义 互利 自主 自我实现
  • 简介:马克中学毕业作文集中体现了马克中学时期的价值观,是一个伟大理想的起点。马克追求个人的完善和人类的幸福,并且以人民幸福来衡量历史时代,预示了他后来价值观的基本走势。研究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对于把握马克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中学 作文 价值观
  • 简介:马克主义对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又以系统的技术整体论超越了技术决定论,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中实现的.在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时,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主义把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置于人类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融通了两者的关系.

  • 标签: 科学技术 伦理维度 制度批判 人类实践
  • 简介:资本成为当今学术界热议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在于"资本的文明"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只有对资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抵制资本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的抽象统治,进而在马克所言的立足"人类社会"的语境中开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向。在马克对资本进行批判的思路方面,当今学界的研究多见于宏观上的梳理与阐发,而从具体化途径分析马克资本批判的构思,即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出发阐释资本批判的方向方面,亟须做出理论上的推进和深化。

  • 标签: 资本批判 自我意识 对象性活动 中国道路 存在论
  • 简介:马克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具有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公平正义观都源于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现象的深刻反思,并且他们都极为关注社会基本结构的主义,关注实质正义。马克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马克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现实人的不平等状况,而罗尔斯则从逻辑设定的“无知之幕”之后引中出正义原则;在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上。马克是革命式的,而罗尔斯则是改良式的。马克与罗尔斯在公平正义观上的紧密联系和迥异的学术见解,对建构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公平正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标签: 马克思 罗尔斯 公平正义 比较 启示
  • 简介:<正>一、马克主义伦理学的对象、结构和方法马克主义伦理学是道德的哲学理论,辩证法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主要原则适用于道德认识。社会决定论和道德。道德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它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客观与主观、社会与个人的辩证法。道德中的阶级因素和全人类因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 教学大纲 苏联 道德行为 目的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