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这篇文章阿多诺在1965年关于否定性辩证法演讲第二讲。在这里,他认为,黑格尔虽然也讲否定,但是在他否定中包含了肯定。他在后期思想中总是从否定中找出肯定,他否定之否定最终是肯定。他辩证法体系在总体上也是肯定。"凡是现实都是合理"这个命题从总体上表现了这种肯定。实际上在否定性总体中没有肯定性,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不再可能。否定辩证法否定就是针对肯定性,它批判这种肯定性,否定概念现实。这种否定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也不同。

  • 标签: 黑格尔 否定 否定辩证法 批判理论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定性要点解读,极具批判。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对存在(ousia)时间解释,最后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在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天赋才终于合二为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种可能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种扬弃形式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和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康德哲学真正批判哲学,康德哲学批判品质也显著体现在他关于审美判断论述之中。康德以三个"不是"——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展示了其审美判断理论批判品质。其中,康德通过揭示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把审美活动引向了反思立场。而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理性派美学,并引出人情感自由表达能力问题。强调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经验派美学,并引出人情感普遍传达能力问题

  • 标签: 康德 审美判断 规定判断 认识判断 私人判断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三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人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无济于事,必须把第三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定性根据。而理性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种比般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固然未能为理性建立起稳固批判标尺,但并不能说他们由此而走向彻底否定理性。因为他们并未将工具理性简单地等同于韦伯意义上目的合理性,并且他们工具理性批判种内在批判方式。然而,哈贝马斯恰恰犯了这种简单化错误,亦未能正确理解内在批判方式运作机理,这些又使得他未能正确理解其交往行为理论同启蒙辩证法之关系。虽然如此,他交往行为理论依然不自觉地坚持着内在批判路向,从主体-客体到主体间范式转型,只是在这路向当中理论建构视角转变,而非断裂变革。

  • 标签: 启蒙辩证法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目的合理性
  • 简介:在人尊严这研究领域,方面学者们对康德推崇备至,另方面许多学者对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种对立诠释:种观点认为,在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种观点则认为,在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人尊严也不可能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词只是表达了物比另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对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种对立诠释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康德所谓人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种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种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尊严,其重点强调道德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对康德而言,人尊严有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在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在《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乌托邦、音乐语言表达方式、音乐社会、音乐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等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最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和根源象征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尔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人认识和人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存在并把它作为最为原始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情况下先后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学退守命运。海德格尔则相反,他在发生顺序上认为在人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世界最为原始世界,人则在世界发生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人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不可缺少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学,都不过发生意义上世界以及视和话语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世界理论不过种纠错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人生活于其中世界,对人来说,发生意义上世界才是最原始世界,所以海德格尔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什么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了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美德知识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上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步提升成了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在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在般哲学意义上把真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在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在美德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价值命题之思想步发展,它是对美德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在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在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大全。在大全思维中,雅斯贝尔斯构思了幅存在图像。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对象东西本身当作思维被想象对象。在这幅图像中,同时编入个别单词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和无图像种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来自隐喻和其他标志种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种构成性改写。在自身改写中,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突破和联合。不过,它总是轻微、透明,就像在某种巨大三维丝网里样,到处都被截获在自身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近代政治哲学中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在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出现"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过渡策略,更具根本意义在对现代社会问题思考中逐步孕育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中介化承认理论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中介化思路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基础,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更是发挥着主导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对于悲剧本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所谓"过失说",近代黑格尔"伦理冲突论"、叔本华"意志原罪"、尼采"酒神精神"说,都曾经盛极时,还有的人对悲剧必然从命运观和外在偶然来解释,但这些都经不起具体悲剧作品检验。本文在对所有上述观点质疑之后,从几部典型悲剧作品出发,尝试将悲剧主角行为分为被动悲剧行为和主动悲剧行为,从中归纳出悲剧普遍规律,并指出,被动悲剧行为在更高层次上被归结为主动悲剧行为,悲剧必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神秘力量,更不在于人自身过失或弱点,而恰恰人身上有价值东西由于人自由意志而导致自我毁灭,这种必然种最高级必然即自由本身必然。悲剧人物处在特定"悲剧困境"中,由于执着于自己意志而导致不幸结局。本文最后澄清了对悲剧必然常见几种误解,并探讨了各种悲剧学说对苦难意义理解。

  • 标签: 悲剧理论 必然性 被动性和主动性 自由意志 悲剧行为
  • 简介:本文致力于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敬重感”和《判断力批判》中“崇高感”,指出它们作为心灵智性情感,在现象学意义上已然揭示出了“理念”在实践范围内显现。进分析来看,这又涉及想象力综合能力。正是想象力提供了个感性知性二元和解可能路径。因而“情感”和“理性”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矛盾,重要在于心灵诸官能和解,而正是通过对心灵智性情感现象捕捉和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实践可能

  • 标签: 敬重感 崇高感 想象力 心灵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