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康德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实践哲学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目的王国系统作为形而上学理论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资格体系,其质料作为自在目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定言命令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理性存在者,现实实现自己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质料作为德性义务"同时义务目的",其形式德性学说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实用目的学说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经验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系统

  • 标签: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决定性要点解读,极具批判。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对存在(ousia)时间解释,最后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情感问题康德道德哲学中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情感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角色给出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康德先验哲学中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康德先验哲学中重要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判断力批判》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谓词第三者,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审美共通感地位基础,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更是发挥着主导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布洛赫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它成就了他生,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年8月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次重要访谈,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回顾,内容涉及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年代求学时期、30年代自由作家时期、40年代美国流亡时期、50年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年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康德关于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有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外感官样牵涉被动。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没有归因能力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上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步提升成了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区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自然世界具有自由必然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人于密码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而成其为天才。艺术,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种可能结合起来。艺术这个大家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论证实体现象变化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经验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论证,它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一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尊严这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康德推崇备至,另一许多学者对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种对立诠释:种观点认为,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人尊严也不可能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词只是表达了物比另一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对康德关于尊严价值、尊严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种对立诠释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康德所谓人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种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种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尊严,其重点强调道德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对康德而言,人尊严有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层面:自我尊重相互尊重义务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与乌托邦、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旋律语义学等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最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根源象征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第三手稿》,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种扬弃形式与他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其次,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最后,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康德《判断力批判》隐喻方式提出了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哲学思考言说本质。后世哲学"概念隐喻"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种辅助手段,而且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象征论康德那里把概念直观联结起来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纯粹理性批判》已被采用了;《实践理性批判》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有机体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证据理论支持。康德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而这种优越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道德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的人类如何可能,这以法权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客观实在。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精神成就创造过程,难免地伴随着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身体灵魂结合;人格(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使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绝对价值;人格使人性提升到人格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最高限制条件,就是把人格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所谓人“本性”(Natur),指人自然、自然本能,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般目的能力,人格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崇高。目的公式“人格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种从界统来看的人性,或者说,种具有完善化可能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类目的,第类目的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客观目的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的人性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什么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了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近代政治哲学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种政治生活制度安排)。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