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大学礼育就是以礼为核心对大学开展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包括大学需要遵守的礼制、礼仪和价值内涵三个方面。在大学中开展礼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无形载体,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礼育的路径包括课堂教育、日常应用、校园仪式、榜样示范和自我修养等。

  • 标签: 大学生 礼育 儒家
  • 简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对当代大学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学国际主义意识、生态平衡意识、个人意识增强;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凸显;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剧.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意识出现弱化.在经济多元、政治多级、文化多样的全球化背景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民族性.

  • 标签: 全球化 大学生 观念影响 对策
  • 简介: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做好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 标签: 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教育
  • 简介:大学精神与大学尺度是一流大学软实力建设的两个必备要素.本文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成长与发展为例,通过对伯克利成功发展的经验分析以及笔者的近距离观察,从大学精神的物化到大学尺度的规训两个视角,探讨成为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潜质,也反思了伯克利作为一流大学的无奈.本文还对今后中国大学的改革进行了思考,并从经费多元、治理模式、精神再塑、知识创造四方面提出了中国大学的未来改革方向.

  • 标签: 大学精神 尺度 伯克利 中国大学 教育改革
  • 简介:探求“格物”本义,不仅必须遵循以同时同类文献相证的治学方法,还要了解古人心性修养的认识论特点,在众多的解释中,章太炎之说较能切合经义,曲尽本原。其失在于“诚意”下衍出独立的“慎独”义,将其提到与八目相同的地位来看待,饶宗颐之失是未能严格将以经证经的原则贯彻始终。表现有二:一是以二歧之说解经,笼统言之,不悟其矛盾之处;二是牵引他说,增添经义,未能紧扣本经。裘锡圭以所谓战国时代新的认知思潮来解释“格物”,是不符反映唯心认识论的“格物”本义的。

  • 标签: 《大学》 '格物' 儒家 心性 释义 认识论
  • 简介:10月18~19日在东京大学召开,由中国北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主办,日本东京大学承办。来自上述三所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大学组织了1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提交英文论文并与会交流。

  • 标签: 日本东京大学 北京大学 国立大学 首尔 学会 硕士研究生
  • 简介:7月5—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筹)、学术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主题为“人类尊严与技术理性:自我理解的可能性和挑战”。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哲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荷兰 专业委员会 论坛
  • 简介: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网络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原因基础上,提出借鉴日本网络法治和家庭监管并重的成功经验,以应对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问题。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安全 法治 家庭监管
  • 简介:本年度共举办2讲。(1)第1讲,12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丁为祥主讲“儒佛因缘:宋明理学中的批判精神与排拒意识”。(2)第2讲,12月23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主讲“当代儒学复兴的三个面向及其可能性”。

  • 标签: 复旦大学 讲座 国学 陕西师范大学 批判精神 宋明理学
  • 简介:本年度举办第32—49期。(1)第32期,3月8日,中山大学哲学系文学锋主讲“从逻辑的聚合到逻辑聚合”。(2)第33期,3月2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王莹莹主讲“同情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评吉尔吉(Giorgi,2006、2007)”。(3)第34期,4月8日,浙江理工大学胡觉亮主讲“漫谈匹配问题”。

  • 标签: 大学逻辑 中山大学 论坛 认知 浙江理工大学 反身代词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一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的研究又将其作为一种基于组织理论的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一种将伦理和道德的合法性与合作的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的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的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一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的关注,在这一程序中,信任在持续的契约交往中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的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的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网络规范是关于人们网络行动及网络社会关系的一整套新型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的。网络规范的发展,完善及其惯例比,制度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的结构性生长点的巨大功能效应,关系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如何实现其效率和秩序的问题,而且也构成了包括网络社会生活中内的人类整体性的社会主义生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 标签: 社会规范 网络协议规范 网络社会 网络规范 结构性生长点 定义
  • 简介: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 标签: 网络群体性事件 法治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3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共同承办,主题是“学做人”。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余位哲学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DermotMoran)、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主持。

  • 标签: 世界哲学大会 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学会 大学哲学
  • 简介:3月8-17日,纽约市立大学哲学和古典学教授彼得·辛普森(PeterSimpson),就亚里士多德的四部伦理著作作了四次讲座。在讲座中,辛普森教授系统回顾了有关亚里士多德四部伦理学著作真伪的学界争论,用充分的内部和外部证据阐明这些著作是亚里士多德为不同听众撰写的,因有着不同的目的,从而导致了这些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辛普森教授还用丰富的材料讨论了当前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在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亚里士多德 论坛 辛普森 大学哲学
  • 简介:非直接利益化成为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非直接利益化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的网络反映,间接地反映或折射事件参与者的利益。此类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冲突各方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一些负面影响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 标签: 网络 群体性事件 舆论 非直接利益
  • 简介:本年度举办5讲。(1)3月13日,第91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主讲,题为“致毁知识与科技危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与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2)11月15日,第92讲,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陈秀芬主讲,题为“谈话可以治病吗?论金元明清医学中的‘以情胜情”’。(3)11月22日,第93讲,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范岱年主讲,题为“从科玄论战90周年看科学和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形而上学”。

  • 标签: 自然科学史 科学哲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论坛 致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