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一直以来沿用郑玄和郑司农的注解。通过《周礼》《礼记》的记载,我们发现郑玄与郑司农的解释有出入,庸是"悬鼓、编钟、磬和笙"的统称,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天子或被授予特权的鲁国国君才可以使用的最高规格的乐器。

  • 标签: 庸器 乐器 权力
  • 简介:“制尚象”,不是如孔颖达等人理解的“依卦造”或“观象制”,而是借助各种发明创造事例(如井、鼎),来揭示“人法自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而从侧面角度表达《易》道的广大和周普。

  • 标签: 周易 制器尚象 观象制器 人法自然
  • 简介:《周易》有“大道之原”的美称,虽非诠释造物之道,却包含“造物之道”。楚国制工艺是对《周易》哲学思想的具体阐释和应用,是《周易》“道说”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衍生、规范了传统制工艺文化的基本范畴和美学思想。发掘《周易》与楚国制工艺的内在联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独具特色的“道”文脉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周易 工艺设计 制器尚象 天人合一 阴阳和合 道器一体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的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的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的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的说法。同时,阳明的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的意义。从对“恶”的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的来源是外在的、后天的。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的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的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的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的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的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场景下,转型时期的中国司法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其功能正从单纯的解决纠纷走向为基层社会提供规范供给,重构基层社会规则体系,强化基层社会制度的正统性基础这一关键层面。这种新的司法模式不仅要求将法官个性化的办案经验体系化,以解决具体的纠纷,而且要促使基层社会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相互尊重与合作,最终达成一种立基于多元规则相生共存之上的规则共治。

  • 标签: 司法模式 规则治理 规则共生 规则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