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中,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字"从尸"的原因,说明它是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乃是在"从尸"之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是"从尸"之心性之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爱人之、以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的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取慈的实质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起源 丧礼 尸祭礼 夷俗
  • 简介:“里”思想蕴合并显现了孔子对的源初领会。但是由于受到对象式、知性化思维方式的影响,“里”思想在现今往往被误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这一思想的必要。孔子是在一种实际发问所敞开的源发境域中对进行言说的。具有本己性,每一个“己”都拥有一个源发的人世境域,孔子强调只有在每个人最切身的情境中才能被领会与践行。又具有未既性,它并不是有任何既定规定的对象,当入履践于适宜之道时,便以其非现成的源初性被鲜活地拥有了。还具有时间性,要在特定的时机境域中敞开并在不断的实际践行里成就。上述的三重维度都在孔子的“里”思想中被收拢并开敞出来。领会孔子的“里”之思,与重新亲近,反复地践行并居于,可以为我们向精神家园之回归和朝中国梦憧憬之前行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标签: 本己性 未既性 时间性 实际践行
  • 简介:围绕赵岐《孟子注》,后世学者对告其人展开争论。就争论内容而言,涉及告与浩生不害、告与《墨子》中的告是否为同一人,告与墨子、孟子等是否为师生,告是否为杨朱学派等问题。本文论证告与浩生不害、《墨子》中的告不是一人,与墨子、孟子无师生关系;告不是道家人物,更不是杨朱学派或宋钎、尹文学派中人。

  • 标签: 告子 赵岐 孟子 墨子
  • 简介: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礼学说。第二,论孔子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礼的等差正好成为赖以外推的阶梯。故礼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礼学说的发展。克己复礼为,是孔子礼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礼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 标签: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 简介:<正>胡居是我国明代初期一位重要的理学家,他的思想没有引起时贤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仅就胡居的理学思想作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胡居(1434—1484年),字叔心,江西余干县人。他从学于吴与弼(1392—1469年),终身绝意仕进,“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于心为要,操守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明史·本传》)一理气论胡居的思想,宗程朱理学,重治心养性。他认为,后世儒者,只有程朱才真理解了《四书》、《六经》的广大浩博精密之旨,因此他十分推尊程朱理学,并亲身躬行之。

  • 标签: 理学家 理学思想 忠信 四书 儒者 心与理
  • 简介:从诠释学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和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和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颜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一套以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颜钧尤以独特的体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的"体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体"、"体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性、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体"说;"不逾矩"即是"知及守,庄莅动礼",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一贯的"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体"到"戒慎涵养"的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割裂了工夫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也与他所追求的一体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 简介:承继前篇,本文以逐章解读的形式,对帛书《二厽》下半部分中的疑难词句和其中所涉及的易学问题进行了发掘和疏通,试图解决先秦及汉初易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 标签: 帛书 《易传》 《二厽子》
  • 简介:法治思想概述刘斌法家,按照历史常识解释,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法家曾经作为一个重要...

  • 标签: 思想概述 慎到 《汉书·艺文志》 法治思想 郭沫若 子法
  • 简介:《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入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论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为用、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观融入、贯彻在其论之中。非全德,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 标签: 《论语义疏》 玄学体用观
  • 简介:以崇讷经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且智”。就“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从占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思

  • 标签: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仁且智
  • 简介:山东大学主办,凤凰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协办的《海》首批重大成果发布暨“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论证会,于2013年11月3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

  • 标签: 成果 珍本 工程 两岸 文化业 山东大学
  • 简介:厥,是商周时期海岱地区的一个东夷小国,由于传世文献奇缺,人们对其历史和文化面貌知之甚少。据甲骨文和金文知其在商代已经建国,西周被封为子爵国,大约存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 标签: 氒方 厥子 海岱方国 青铜器
  • 简介:《文》古今本成书年代考张杰郑建萍《文》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文》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文》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 标签: 《文子》 《老子》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古今本 《韩非子》
  • 简介:公案历来聚讼不已。竹简《文》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仍旧有很大分歧。本书直面学术难题,重点考察了竹简《文》与传世本《文》的关系,以及两本《文》与《淮南》的关系和竹简《文》的撰作年代及主题思想。通过缜密考证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

  • 标签: 竹简《文子》 出土文献 公案 书讯 《淮南子》 主题思想
  • 简介:<正>《淮南》是由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主持、众宾客集体撰写而成。这是继《吕氏春秋》之后,一部以道为主兼采众说的体系较完整的鸿篇巨制,对汉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淮南》哲学思想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论列。由于刘安哲学是董仲舒哲学的对立面,所以也不得不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 标签: 《淮南子》 哲学思想 董仲舒 《缪称训》 《吕氏春秋》 “真人”
  • 简介:《管子》对《淮南》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 标签: 《管子》 《淮南子》 文本 思想 影响
  • 简介: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理” 万物一体 心学 伦理本体 天地万物 程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