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潍坊孙敬明先生《潍集》即将付梓问世,这部内容非常充实丰富学术论文集,特别标明是“为纪念陈簋斋诞辰二百周年而集辑”。我认为这既反映出他景慕先辈学人心情,也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传统学风志趣。

  • 标签: 学术论文集 继承发扬
  • 简介:<正>古齐临淄,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其地理山川,不论大小古已定名,有案可稽、史册昭然。有的在历史长河中虽有引申变化,却也必有所依,合于情理。这些地理名称与齐文化息息相关,是不可随意变更。近几年来,有些青年作者著书作文中误将画称为“淮阳河”,而且据我所知已多次见诸报端和文

  • 标签: 齐文化 淮阳 地理名称 青年作者 水经注 历史
  • 简介:郭店楚简中有属于道家思想竹简“太一生”。其生成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顺向生成,一是逆向生成。前者易于认识,后考在比较宗教学视野可以见得更清楚。通过对逆向生成比较考察,可以看出道家认识方式并不完全是逻辑、单一、线性,而在大多数情况是感悟、多维、立体

  • 标签: 道家 “太一生水” 生成途径 顺向生成 逆向生成 比较宗教学
  • 简介:对于《管子》哲学思想,学术界一般注重《心术》上、、《白心》、《内业》四篇研究,而对《水地》篇未给予足够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研究。本文试从思想背景、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该篇作些具体探讨。一、《水地》篇思想背景尼达姆认为《水地》篇“既吸收道家代表...

  • 标签: 水本原论 《管子》四篇 内在矛盾 《老子》 天地万物 超越性
  • 简介:本文从湛若对“随处体认天理”、“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勿忘勿助”这三个重要主张阐释出发,指出湛若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而深刻认识,在接续白沙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充其内在意蕴与现实指向,因而极具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陈白沙 随处体认天理 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 勿忘勿助
  • 简介:20世纪中国历史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帝制终结1912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以及改革开放1978年。这些时间节点,一方面将纷繁复杂历史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变化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历史阶段某些共相特征,使人们不易见到历史发展整体性和延续性。其中最难逾越是1949年这一分岭,它又和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学科畛域交织在一起,使情形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跨越时间界限、突破学科畛域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重要性,并作了有益尝试。哈佛燕京学社为此举办以“再思1949年分岭:政治学与历史学对话”为主题工作坊,邀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十余名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围绕相关经验研究和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鉴于工作坊取得巨大成功,并为扩大跨时段、跨学科研究路径在中国学界积极影响,特将会议纪要完整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 标签: 1949年 历史学者 政治学 分水岭 对话 跨学科研究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善利万物而有静”和“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争”字乃甲本“静”字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最终被改作了“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一、从“述而不作”说起一般人对于古代中国学术印象,往往是“述而不作”,这显然和强大经典解释传统有关。注、疏、传、说、记、笺等虽各各不同,但它们从事都是以经典为中心工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源出于《论语》,是夫子自道之辞。述是传述,作是造作,前者是述旧,后者是作新。孔子自称只是述旧而非作新,当然有谦虚意味,却也不妨看作是一句大实话。他的确只是在述旧,述《诗》《书》,述《礼》《乐》,自己并没有造作出新文献。

  • 标签: “述而不作” 中国学术 经典解释 《论语》 《书》 《诗》
  • 简介:<正>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孔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小学术座谈会”。座谈题目定为:“心性之学”,并且在通知单上写明:“这是一个古老题目,但望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出来”。我觉得会议召开得好,题目出得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来”立意更好。“心性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我们民族凝聚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正面作用固然很重大,负面作用也很不小。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夫子批评说,这是不分人和禽兽:难道人和牛和犬是一样吗?(见《孟子·告子上》)看来,告子讲的是人性最低层次,孟子强调人和动物区别,是人性第二层次;还有在人中再分出圣人和凡人区别,这是人性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了。儒家特别强调“修身”、“养心”、“养性”。在人们精神世界,树

  • 标签: 重要内容 人性 负面作用 孟子 正面作用 圣人
  • 简介:本文探讨了造成孙武在春秋时期不显世,不为《左传》、《国语》所载主要原因:孙武没担任过统帅或主将;孙武没有《左传》、《国语》已经记载过伍员等人地位高、权力大;孙武没担任正式国家机构官职;孙武没有被封为卿或大夫;孙武相当于“军师”(或高参)职务位尊、显赫,但却是非正式国家或军队职务,不为外界所知;孙武及其兵法为吴国强大起了指导性作用,但兵法是为他人而作等等。

  • 标签: 孙武 春秋之世 不显赫 《左传》 《国语》
  • 简介:<正>卫灵公问陈(同阵)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军旅,一是子

  • 标签: 孔子 儒家 诗经 洪范 文事 史记
  • 简介:“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 标签: 两解 《易》理 神韵 形神兼备 文化透视
  • 简介:<正>公元前四世纪初,齐国发生了一场改姓移祚大事变,统治集团田氏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关于这次事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康公)贷立十四年,淫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六国年表》和《齐太公世家》也都以大略相同文字记载了此事。这个“海上”具体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历史之谜,留下诸多猜测与传说。

  • 标签: 历史之谜 墓群 田氏 史记 齐国 烟台市
  • 简介: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到“经书”,从“稽疑”到穷究“天人之道”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态度。

  • 标签: 西汉 易学 阴阳 立经 师法
  • 简介:试论齐文化三个主要来源于嘉芳本文中所讨论齐文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考古学文化这个角度出发。组成齐文化各要素,在融合和发展过程,发挥了或大或小作用,但是一旦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特色齐文化,它们便有机地化为一体,成为一个新文化体系。也就...

  • 标签: 齐文化 商文化 考古学文化 遗址 东夷文化 文化因素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对自然万物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启发,适合士君子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亲,则民兴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姚配承惠栋、张惠言汉易之学风,博采汉魏诸家易注,以郑玄易学为旨归,会通融摄诸家之长,能有己得。在易学上既摆脱了王弼“扫象”说义之解经路向,又不依从以虞氏易为代表汉易象数派之纯粹为寻象而寻象之解经路向,开拓出了涵具二者之长“象义”兼顾解经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以“元”理论为根基,以“爻画变化”理论为主要解经方法易学体系。其思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沟通象数、义理宏大学术视域。

  • 标签: 姚配中 周易姚氏学 元理论 爻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