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末魏初,儒学德性我式微,性说盛行,《人物志》集其大成。具有一定个体独立性和自由精神性我存在三个面向:轻视儒家规范而仍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但新道德并不明确,是不清晰德性我;重视直觉洞鉴智悟,但程序性逻辑推理阙如,是不彻底认知我;将个体生命看作艺术审美存在,但欠缺退而瞻远超越意识,是不健全情意我。材质自然主义凸显性说之自我又使之不完满,魏晋个体之种种自主性据此伸展.

  • 标签: 才性 《人物志》 个人 自我 自然主义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探索创新之路资本不断变换自己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造就新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本化、创利化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消极作用。

  • 标签: 资本逻辑 文化逻辑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新全球化时代 历史场景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发展过程,社会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过程,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能量而引爆。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我们需要自觉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发展危机与经济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制度一种特殊病态,即由资本对人支配过程历史积累产生了这样结果,使人和社会陷入失去发展空间停滞与退化状态。而这种病态是资本逻辑重要方面——资本扩张在人发展上悖论——历史积累所导致。所谓资本扩张在人发展上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扩张过程不断吞噬人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

  • 标签: 资本逻辑 发展悖论 人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危机 资本扩张
  • 简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最高分野,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对立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产物,西方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在这两大原则消长背后进行着。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原初理解,政治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正义”,政治本质则是精神自由创制领域。

  • 标签: 马克思政治哲学 个人与社会 社会原则 西方哲学 哲学理论 道德政治
  • 简介:天、地、人三各有其道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能量密集化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限制,但人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 标签: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 简介:如何建构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实践探索,而且需要哲学论证。哲学一直从理性化角度把握思想时代,并为这种孜孜不倦追求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理论学说。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关系,从哲学发展史吸取营养,必然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分离的当代哲学旨趣。

  • 标签: 个人 社会 以人为本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讨论“知识”和“信念”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和《理想国》。《美诺》和《泰阿泰德》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冲突。《美诺》和《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是可兼容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
  • 简介:【导语】资本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研究主题。《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为重要和影响最为深远著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论》又一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突破把《资本论》仅仅看作单纯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哲学上只是对唯物史观运用与检验传统而狭窄研究思路,打破学科界限,展开对《资本论》全方位深度研究,并立足于此洞察全球化时代中国和世界,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最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在扎实文本解读基础之上紧密联系现实,将《资本论》宽广思想视野、深远历史意识和深邃哲学蕴涵及其当代意义全面地展示、提炼出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肩负历史使命。这里选编一组文章,涉及《资本论》哲学思想解读模式研究、思想史视域中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几个方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2013年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讨论新进展。

  • 标签: 《资本论》研究 哲学思想 自我所有权 当代 阐释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过程。在《资本论》,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一个重要突破口。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 《资本论》 再生产过程 反思 批判
  • 简介:心态史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下,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与发展繁荣根本性前提是,在12—18世纪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实际存在构建了一种新“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合法性与行动上可行性。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凝炼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三种精神,即修身精神、仁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和思想重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 精神
  • 简介: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在整个史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因新史学批判而消失,相反,新史学因纠正其初期对待政治史学偏激态度而重新定位.史学不能离开政治史而获得发展,政治史在新史学复兴原因有多种.20世纪政治史学同19世纪政治史学有很大不同,因为人们对政治概念本身理解发生了变化,它范围更加扩大,与其他史学分支联系更为紧密,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政治上保持更好平衡.了解西方政治史百年发展特点,有助于认识西方史学现状和促进我们史学研究.

  • 标签: 传统政治史 新史学 新政治史学
  • 简介:在20世纪,儒学遭遇到空前危机与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思潮,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儒学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或获得创造性转换,以至汇入多元世界文化大流之中历程,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文明对话”重要角色,对20世纪儒学研究回顾与反思,既是历史性课题,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课题。

  • 标签: 思想文化史 文化转型 发展历史 西学 新学 现代化
  • 简介:知道一项行动从来不只是知道行动所寓于其中物理事件,而且意味着知道行动意义或意向性内涵。对于他人行动,我们需要通过观察而知道其意义;对于自己行动,我们则直接地、不由观察而得知其意义,因为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意图。

  • 标签: 自我知识 图表 意向性 意义 他人
  • 简介:如何界定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特质,存在着“垄断资本分析范式”和“帝国主义批判范式”两条主线。前者强调对垄断资本或垄断组织分析,后者则以资本空间扩张逻辑为中心,普遍认为垄断是资本本质内蕴。承袭“帝国主义批判范式”新帝国主义论强调资本帝国涵盖空间总体性,不仅在地理学意义上横跨全球,而且统治着整个“文明”世界,支配着完完全全社会生活,不仅规制人类相互交往,而且试图统治人性。

  • 标签: 新帝国主义论 资本逻辑 空间扩张 批判范式 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
  • 简介:理学西传得益于“理”概念译介。《印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三种报刊及麦格基、理雅各等人汉学著述关于“理”译释,保存了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原始文献记录。翻检中学西传史上“理”英文对译,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在接受中国理学文化时心态以及曾经出现分歧与争论,后者对于理学文化西传无疑产生过推动作用。

  • 标签: 《印中搜闻》 《中国丛报》 《中国评论》 理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