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这三句平直易解的话,由于缺失具体语境,在孔子身后的数千年间,语义泛化,被加以最通俗、最一般的解释。学就是学习,习就是温习或复习。由此也产生了“学习”一词。并且,“不亦乐乎”也化为习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也成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的套话。本文运用本证式的语句互见法,以《论语》讧《论语》,首先对这三句话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考证。考证结果认为,“学”字,大多是指为了干政“复礼”而进行的学习,“习”是演习与实践之意,“时”则是“适时”之意。又根据前人的训释,将“朋”解为“众”。与上述考证结果相应,笔者还从《论语·子路》篇所云“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一句发现了理解《论语》开篇语境的密码。这就是“问政”的“政”字。关于这句话与《论语》开篇的联系,历来无人揭示,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论语》开篇的语境。由于这一发现,《论语》开篇豁然开朗,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对为政者言为政。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