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然与社会的一切事物,都会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都要不断地从产生、发展逐渐走向消亡。因此,每一个事物也就产生了一个如何记录和计算其年龄的问题。人有年龄,树有树龄,国家也有年龄。中华民族的年龄至少有5000多年。年龄似乎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但其实是一个最复杂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 标签: 年龄 登高 马克思主义 自然与社会 新陈代谢 中华民族
  • 简介:小说与历史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女性不再作为阶级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性别群体与中国男性相对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凸显出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女性群体内部因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形成了女性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从而使中国的社会性别问题变得分外复杂。中国女性问题的出现暴露了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即中国女性的解放仅仅停留在阶级解放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化到社会解放的层面。从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看,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又是由中国的社会革命停留在宏观领域决定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着中国社会革命向微观领域的拓展,中国女性主义问题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这场变革运动。因此,研究中国女性主义问题,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结构及其有关变革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 标签: 女性主义 中国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中国社会革命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理论困境,到了80年代,则受到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中新的话语挑战。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断自我反思中发展。当前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都倡导'回到马克思主义'和'重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产生这些趋势的前提是当代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发掘和重新解读。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回归的理论趋势、超越'二元论'困境和'建立差异基础上的联合'的实践策略进行阐释,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21世纪的新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父权制 二元论
  • 简介: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的关系。论述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的基本内容及这两种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内涵的理解。

  • 标签: 马克思 研究方法 叙述方法 方法论 哲学思想 辩证法
  • 简介: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研究是其身体理论的延续,其理论资源主要来自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将女性的某些文化品德以及女性的反叛力量视为重要条件,女性、文学及美学的亲缘关系,也促使伊格尔顿关注女性主义。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女性主义,伊格尔顿均以其政治理论及政治目标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批评并非单纯地从女性解放立场出发,而是基于其理论建构与政治诉求的需要,在他看来,女性主义不具备独立意义,而是作为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具有关联作用的有效点。

  • 标签: 伊格尔顿 女性主义 身体理论 政治批评
  • 简介: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发展、女性的社会作用、女性的社会权利和女性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观虽然是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不仅当代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观,而且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对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发展仍有指导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 伦理观
  • 简介: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政治哲学的辩证关系不仅表现在对启蒙政治术语的运用上,更体现为对启蒙式的现代性政治的超越。从《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一方面沿着启蒙主义的道路猛烈抨击普鲁士的现实政治,另一方面则在“真理”的追求中体现出对启蒙的不满。马克思最初建构的唯物主义政治解放的愿景,不仅能够被归结为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纠正,更应该被理解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基质中的生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伦理 马克思 真实
  • 简介:从毛泽东个人生活经历和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妇女政策入手,不难发现毛泽东女性解放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毛泽东思想对共产党妇女政策的深刻影响。毛泽东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其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二者之间具有重要的逻辑关联。尽管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妇女政策,是面对不同历史境况下的选择,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与调整,但始终不变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毛泽东女性解放思想。毛泽东的妇女理论和政策为女性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这也是当前重温毛泽东妇女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 标签: 毛泽东 女性主义 妇女解放
  • 简介:葛兰西的语境中,文化霸权的源头并非是经济基础,它本身有着一种自治的特征。文化霸权作为一种结构的要素,需要培育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进行文化的阵地战。而对于已经包含了经济要素的文化霸权,其首要的目标不是变革经济基础,而是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以此来获得新的统治合法性。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基础不再构成基础,而是受文化霸权影响的一个要素,与政治、道德和法律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 标签: 葛兰西 文化霸权 经济基础
  • 简介:以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人类普遍面临着审美经验贫乏的现实。本雅明认为这根源于艺术品光韵的退隐。机械复制带来艺术作品光韵的消逝,而技术却可以将其再现。本文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蓝本,分析艺术品膜拜与展示两种价值之间运动的原理,以求得艺术品光韵再现的契机,进而重获审美经验的可能性。

  • 标签: 摹仿 光韵 技术 机械复制 艺术自律
  • 简介:马克思对女性问题的探讨是从哲学抽象原则出发的。他思维方式上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原则,打破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移到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正是这样,马克思才可能消除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提升了感性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确立女性问题在哲学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的生产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从而论证了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哲学基础。

  • 标签: 实践唯物主义原则 女性主义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女性问题
  • 简介:<正>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性著作——《第二性》中通过对"他者"概念的分析,明晰了"他者"的哲学内涵及其特征,即"女人是他者"表明了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他者"的客体性、被动性否定性和消极性的意义,揭示了"他者"的实体化特征,女性的历史从而成为"他者"的历史——父权制文化中必然被排斥和拒之于门外的人的历史,因此也就阐明了女人作为他者是一个被异化了的人。那么,本文力图阐释波伏娃对女性被异化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比较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理

  • 标签: 异化现象 他者 存在主义 女性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相结合,继承和发展并重,真正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准则
  • 简介:文章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如何在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接受、借鉴和一定程度上超越阿伦特政治美学。文章运用性政治、美学、伦理等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核心概念(判断、公共领域、行动、创生等)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他者'哲学及'性别正义'视角切入,政治与美学的互动阐释中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接受。此外,以克里斯蒂瓦的'新女性主义'为,从哲学、符号学视角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继承与创新。文章旨在揭示阿伦特政治美学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积极影响,帮助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重新思考妇女解放、公民身份和革命之间的关系,最终展示作为新世纪女性的独特自我。这无疑对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阿伦特 政治美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 克里斯蒂瓦
  • 简介:乌尔里希·布兰德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入手,对当今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他认为这些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正是因为没有考察霸权控制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忽视了国家的所发挥的作用,致使他们的生态观点有所缺失。布兰德区别分析了霸权结构与霸权策略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要想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就要从根本上否定帝国主义生产和生活模式,扭转国家的角色,从而实现社会生态转型。

  • 标签: 葛兰西 霸权理论 帝国主义生产生活模式 社会生态转型
  • 简介:G.A.科恩在建构社会主义平等理论的过程中,批判了推崇自我所有原则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他先反驳了推崇自由、反对平等的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诺齐克;而后又重审了为平等留有余地的左翼自由意志主义者斯坦纳的构想。协调'自我所有'与平等无果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在次富裕社会施行'自愿平等'的策略,并得出'平等主义者必须摒弃自我所有原则'的结论。科恩的研究不光为其平等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回应自由主义的攻击提供了思想后盾。

  • 标签: 自我所有 自由意志主义 诺齐克 斯坦纳 平等
  • 简介:对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三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卢卡奇则从黑格尔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论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论》的理解。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逻辑学 哲学笔记 实证性
  • 简介:毛泽东哲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活动一般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系列观点的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组成部分和世界观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辩证唯物主义是他哲学思想的总貌;另一方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内向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一次返回、接近,实践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哲学的重维度。毛泽东哲学是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之间的哲学理论,将毛泽东哲学看作单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单一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不符合实际的。

  • 标签: 毛泽东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