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1920年春,毛泽东在上海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筹备旅费,向士钊求援。即向沪上工商界名流募捐了一笔巨款相助,表示了对勤工俭学的支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曾与士钊会晤。毛泽东提走为解决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旅费向士钊求援事,表示感谢,听了非常感动。谈判后期,有一天毛泽东会见,问他:你看怎么样?在手上写了一个'走'字,并小声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意思是说重庆乃虎穴之地,不可久

  • 标签: 章士钊 三十六计 重庆谈判 可久 沪上 三一
  • 简介:对《资本论》第一逻辑方法的探讨,必须以辩证逻辑的视角,从对第一内容的逻辑分析人手,才能有新的收获。《资本论》第一的论述方法主要是演绎方法,其中既有形式的演绎,又有辩证的演绎。形式演绎法体现在理论表述上所采用的三段论推理方法;辩证演绎法主要体现在分析商品价值时所运用的黑格尔的“个别——普遍——特殊”的辩证演绎三段式。这里所谓的运用只是为了说明商品的有关理论问题的“借用”。其实,马克思在这里借助于黑格尔的三段式,对“商品——劳动——货币”的演化史所作出的研究成果,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的,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商品价值 逻辑方法
  • 简介:2008年12月29日,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共自贡市委、四川省吴玉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省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吴老亲属及吴老家乡代表约15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40余篇。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吴玉章 研讨会综述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无产阶级革命家
  • 简介:在工业化民主国家里,审美品味,即鉴赏与享受的能力对促进消费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审美品味的资本经济。审美资本主义决定了消费者的审美品味将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追溯近代审美品味产生的过程,它首先诞生于宫廷,宫廷使品味成为一种独有的特殊的系统,这个系统比礼仪系统更重要,它已成为了社会关系的支柱,是经济和社会成功的原动力。好品味的诞生属于文艺复兴以来解放思潮的一部分,这一思潮是以神学价值的衰落和人文价值的崛起为特征的。品味给我们提供了这种直接体验,把我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它建立在对规则的认可和反对的双重机制的基础上的。从宫廷的审美品味走向大众的审美品味,从少数人影响到大多数人,好品味不仅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也满足了物质享受的愿望,其背后的推力正是商品消费生产。

  • 标签: 审美 资本主义 贵族制度 品味
  • 简介: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一,针对杜林从永恒道德推出永恒真理,又以永恒真理支撑永恒道德谬论作了深刻的、尖锐的批判;同时在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道德观。特别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共同道德的存在条件,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真理
  • 简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较少论及,在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中也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暴力论'三中,则通过分析经济对政治的'基础性'地位、暴力工具对经济状况的依赖、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关系的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政治状态是经济状况的决定性的原因'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阐明了只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能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标签: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状况 政治状态 政治权力 暴力
  • 简介:记者:几年来,昆阳镇相继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浙江省教育强镇、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镇、省卫生县城、“东海明珠”城镇,2001年昆阳镇委又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今年4月中旬,中央“三个代表”巡视组到昆阳对你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工作给予很高评价,昆阳已成为温州这块热土上的一面旗帜。今天我想与您探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创新基层党的建设”方面的几个问题。请您先谈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性思考。立亮: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它像一阵春风吹到昆阳,使我们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方面也豁然开朗了。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

  • 标签: 三个代表 基层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 创新 党建工作 浙江
  • 简介:《第六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4年上半年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的手稿。《第六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分作三节,阐明的核心观点和基本问题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作为资本直接生产结果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资本的生产过程向资本的流通过程过渡的中介关系。马克思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结果阐释表明:不仅生产过程的物的条件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结果,而且物的条件的特殊社会性质也是如此;直接生产过程是具有特殊资本主义特征的整个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裂为两极”趋势,为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第六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虽然没有收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从直接生产过程结果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出的探索,无论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还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史与当代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 简介:1852年前,马克思已经证明:(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1852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阶级斗争理论。列宁依据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第一年的实践经验,阐明了'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又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阶级立场,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阶级分析,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只要宪法和党章关于我国国体和党的性质的规定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没有过时。

  • 标签: 生产 阶级 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