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提出乌托邦是一种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沃尔玛”现象,说明乌托邦作为方法实际运用;通过分析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维尔诺,说明乌托邦作为方法理论基础。众所周知,詹姆逊一向强调总体性,但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自己谱系学概念——也许可以看作是他某种变化。文章旁征博引,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法,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认识。

  • 标签: 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在当代重谈乌托邦,已不再只是一个有关浪漫主义诗篇续写问题,而是一个富有革命性政治问题。乌托邦作为'不在场''在场',其魅力在于,它并非仅是一个遥远他者,而是一种始终触及现实潜流存在。在当代,乌托邦以反乌托邦悖论性形态存在着。正是在对乌托邦反观中,艺术自身所蕴藏政治潜能将使审美乌托邦作为当代乌托邦构型重新迈入其光明圣地。然而,审美乌托邦实践并非全然是诗意,相反,在现实与所期许之间始终存在着诸种相互缠绕与争夺场域。于此,审美的革命在激情释放之后将选择更为审慎前行方式。

  • 标签: 乌托邦 政治潜能 审美乌托邦 审美的革命 制度批评 审美资本主义
  • 简介:乌托邦到反乌托邦过程是人类理想幻灭过程,它是20世纪沉重教训之一。乌托邦这种反向转变既是其自反性表现,也是人类'理性之恶'逻辑延展。'理性之恶'源于理性滥用或失控。在20世纪,理性通过技术来控制人类,取消人类文化灵性而使之彻底地外在化、物质化;它借科学名义来辖制与监管人类生活而使之科层化(或者官僚化)甚至催生出极权政治。因此,对'理性之恶'及其伴生'反乌托邦'思想进行思考便成了现代知识生活基本议题,也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重要主题。

  • 标签: 反乌托邦 理性之恶 科学主义 审美表现
  • 简介:乌托邦是齐格蒙特·鲍曼著述中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想象,对现实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范畴。因此,鲍曼支持整体上乌托邦精神,反对将其简化为一个特定社会规划付诸实践。在后现代社会,人类乌托邦梦想已分解为自我无限膨胀私人消费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乌托邦'。鲍曼强调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倡导人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社会。

  • 标签: 乌托邦 现实性 可能性 社会规划 美好社会
  • 简介:乌托邦工程”与“点滴工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社会工程。它们基于不同认识论,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政治观,即积极政治观和消极政治观;以此为基础,它们在社会变革理路上分别表现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通过这种对比,波普充分地展现了其自由主义改良思想主旨。

  • 标签: 卡尔·波普 乌托邦工程 点滴工程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于形容“现实个人”现实性”,与感性、经验、个体、具体、受时间限定等意义内在相关,或含有“有生命”“历史”“单独”及“肉体”之意义。主要指一种受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决定性质。受施蒂纳影响和刺激,马克思恩格斯曾突出强调个体性现实性意义,但同时他们也强烈意识到个体性所具有的现实有限性,强调阶级甚至仍然坚持“类”现实性意义,在个体性与普遍性,经验性与本质性之间维持一种张力,而绝没有导向仅仅在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初被中国学者大力弘扬个体性之中寻求现实性。另外,虽不是强调重点,但自然性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性观念重要内涵,而实践活动创造性才是整合、提升实存性与本质性之统一最重要现实性”含义之所在。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现实性 个体性 自然性 创造性
  • 简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批判,形成了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总体性实践活动观念。从这种实践观出发,马克思所构想社会理想,不但要符合价值合理性,同时也必须考虑达成某种目的所需要可操作、合乎理性手段及其相应行动和要求。因此,马克思理论不是对道德乌托邦全然否定,而是一种实践领域现实超越。

  • 标签: 实践观 总体性 道德乌托邦
  • 简介:本文是全媒体记者对'乌托邦力量'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主席王杰教授采访,就乌托邦本质、如何理解反乌托邦乌托邦与当代美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王杰认为乌托邦是现代化过程产物,乌托邦在本质上是对人性以及现代性描述,它与对历史进步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想象紧密相联。反乌托邦乌托邦一部分。当代关于乌托邦叙事从宏大叙事转向微叙事。

  • 标签: 乌托邦 反乌托邦 现代性 当代美学
  • 简介:2016年是《乌托邦》发表500周年。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KUL)和(法语)鲁汶大学(UCL)共同举办了'我们时代乌托邦'会议,讨论'乌托邦精神'在当代意义,以及我们怎样促成乌托邦构建。

  • 标签: 乌托邦 鲁汶大学 理性与想象 乌托邦未来
  • 简介:好莱坞电影《疯狂动物城》展示了对乌托邦思考不同维度,它将乌托邦作为一种实存形态加以叙述,而非如传统乌托邦叙事中那样将乌托邦设置为未来形态。通过这一实存叙事展示了对动物乌托邦世界三个致命敌人思考:动物野蛮化、族群分裂、阶层固化。它们是动物乌托邦世界三个致命敌人,只有通过朱迪身上展示信心、勇气和公众领域良好引导才能有效地克服它们。动物城作为非自然存在'编织物',本身就面临着自然界和非自然界双重夹击,它体现为城邦之外'午夜嚎叫花'和城邦之内权力侵蚀,二者叠合在一起会'溶解'城邦这一伟大'编织物'。由于自身限制,'动物城'这一乌托邦不可能是完美、永恒,其存在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乌托邦意义在于对现实超越,它将在尝试一切中获得永生。

  • 标签: 乌托邦 敌人 信心 勇气 引导
  • 简介:高兹生态社会主义科学技术观,具有浓厚乌托邦思想。他不仅继承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经济批判维度,而且创新了科技观生态批判维度,提出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并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将科学技术分为'集权式'技术和'分散型'技术,指出科技异化、生态危机最终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虽然高兹这些生态科技观具有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乌托邦'情结,但无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启迪。

  • 标签: 高兹 生态社会主义 技术乌托邦
  • 简介:本文关注了德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布鲁诺·陶特(BrunoTaut)在一战及其后一段时间里富于远见性艺术行为。陶特发展了一系列新建筑类型,它们并非仅仅是一种对新建筑或新都市主义想象,而是一种生产乌托邦式'新人类'完整空间计划概要。他平衡了现代都市和工业城市高度组织性、空间性,日常经验中建造和功能在布置上一体性,以及现代都市无秩序、未规划扩张,还艺术性地预示了被异化和分隔城市与乡村再联合,并最终拉近了所有那些被分隔开个体人、自然、宇宙。最后,作者思考了一种更宏大外在语境条件,它支撑了这种表现主义建筑乌托邦,并导致陶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突然完全放弃这一主张并转而支持更为冷峻、功能主义建筑方案,直到其去世。

  • 标签: 布鲁诺·陶特 表现主义 乌托邦 玻璃建筑
  • 简介:康德美学思想,与他生活现实,有着很密切联系。康德美学思想,源自于他对艺术、审美、生活现实体验反思。康德美学中的人与审美,在历史变化中构成是同生、共在协调关系。美在直观,痛苦对审美的作用更大,美虽无用却有大用,美的理想是人身体,诸如此类观念均标明,康德美学现实走向,是确实存在。康德先验审美,以现实交流有效性为归依。在康德美学思想最深处,我们能找到通往马克思学说隐秘道路。

  • 标签: 康德美学 现实走向 审美交流 马克思
  • 简介:本文以非营利性剧场'下河迷仓'所孵化民间剧社为案例,探讨面对消费主义定律对艺术创作个性消弭,社会个体如何从自身表演行动出发来寻求出路,如何在抵抗中进行主体性重建,从而探寻主流剧场空间之外'民间剧场'艺术精神本质内涵。

  • 标签: 民间剧场 社会个体 身体实践 乌托邦剧场
  • 简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森斯坦后期电影理论中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般审美;选取爱森斯坦理论关注中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要素,用乌托邦想象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森斯坦电影和美学理论中与众不同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爱森斯坦 乌托邦 观看行为 审美集体性
  • 简介:尽管'乌托邦'令人心驰神往,却在现实考验面前举步维艰。因受时代局限,乌托邦主义者们虽然为实现'美的理想'殚精竭虑,却一直未能收到预期历史效应。直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才为我们扫荡了笼罩在'乌托邦'身上'虚幻'与'不切实际'。究其本质,马克思主义'美的理想'是建立在'美的规律'基础上的人奋斗愿景,它脱离了空想窠臼,上升到科学高度,所体现是一种虽暂时被现存势力所阻挡但充满实现可能性事实。通过准确把握住'美的规律',我们即能真正地从现实、实践角度寻找到一条实现'美的理想'途径。

  • 标签: 乌托邦 美的理想 唯物史观 美的规律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在19世纪,但马克思主义美学却是在20世纪,作为一种对康德美学批判力量而进入到主流美学之中。从资料上看,马克思、恩格斯一些关于美学论述手稿,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整理出版。从社会条件上看,20世纪中叶以后,康德美学陷入危机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所代表关注社会进步、介入生活现实精神,受到了普遍关注。在美学重构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具有的理想性,可以成为照亮生活光,改造世界力量。

  • 标签: 审美介入 半美学 社会理想
  • 简介:孙永安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精髓包括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实现人全面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为我国后来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当前我们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启示。第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当前,

  • 标签: 毛泽东教育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思想理论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精神消费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其实,精神消费价值早就广泛存在于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正负两个向度精神资源转化,如何建构精神转化为消费资源渠道,如何衡量和实现精神消费价值是精神消费问题所面临三大挑战。精神消费生成与实现,主要取决于人类科技存在水平与状态。科学不仅帮助人类逐步认识到了人类精神世界构成,而且逐步实现了抽象精神视像符号化存在,把越来越多各类精神文化转化为了现实生活中消费资源,更好地延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

  • 标签: 精神消费 现实性 技术 转化
  • 简介:对哲学和现实关系问题不同回答,实质上是不同时期哲学家各自立场和世界观真实反映。汪信砚教授《汪信砚论文选》充分彰显了他20年来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以现实情怀研究哲学心路历程。该著作出版必将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汪信砚论文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