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论”“市场决定论”有本质的区别。新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哲学为基础,主张全面私有化、非调控化和金融自由化基础上的市场决定性作用,既脱离了中国国情,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背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科学管控为条件,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前提,以开展平等的对外经济关系为导向,划清与新自由主义的界限。
简介:波普从科学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出发,机械地用自然界的物理运动这种低级运动形式的特点来比照社会运动这种高级运动形式,将事物本质等同于现象的集合进而取消事物的本质,这样也就取消了社会规律存在的依据。波普进而通过否认人类社会的系统性以及系统研究方法的可能性,否认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研究人类社会最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及社会规律的存在。然后,波普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唯一的单独历史过程的论点出发,论证了社会规律的不存在。最后,波普将社会趋势与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割裂开来,只承认社会趋势的存在,否认社会趋势是社会规律在社会运动中的体现,进而否认社会规律的存在。波普的上述论证方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简介: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其中包含着马克思的辩证矛盾概念,即认为辩证矛盾是一种能动的内在的关系。内在关系如何外在化,涉及唯物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却鲜有人问及。作为内在关系的辩证矛盾只有通过主客体关系才能正确地客观化和外在化;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的现实的矛盾,只能是主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不可能是不同的客体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万物都是主客同一体,由此保证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普遍性。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对立"和"同一"两重性,而是与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同一"、"对立"、"对立同一"三重性。
简介: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以改革开放过程的阶段转换为前提和基础。随着这一过程依次出现其'起始与展开阶段'、'深化与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阶段',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先后经历了'改革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个历史阶段与三种理论形态。正是改革开放过程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矛盾和特殊问题及其解决的不同方式和特殊方法,构成了新时期发展观历史演变的现实基础和时代根据。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和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中国化的成功范例和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历史过程。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创造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它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基本方法论前提;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矛盾为根源,以主体需要为依据;它离不开批判地汲取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它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产物和结果。这些历史经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而深刻的启示。
简介: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