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哲学家与政治学家关于民主讨论几种设计方案分析,指出他们试图用理想化讨论来取代现实讨论努力是失败。尽管现实讨论难以达成理想化共识,但作为民主参与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政治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主 民主讨论 民主决策 民主参与
  • 简介:<正>对于改革根本目的,应该说理论界已经有了共识,也有了明确表述,那就是,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十余年实践证明,认识到了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坚持,当改革遇到这样或那样干扰时候,有人往往在理论上就发生动摇,在实践一些环节上,也往往出现改革根本目的偏离,由此造成严重后果。有鉴于此,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同时,有

  • 标签: 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
  • 简介:政党政治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自然流露和集中展示,是政党政治实践内化为文化重要表现,更是政党软实力集中体现。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形象问题,他关于党的建设系列理论表述和实践举措,使党形象更加丰满完美、更加健康向上。

  • 标签: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习近平
  • 简介:世纪之交,由于高新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受到了第三次挑战。首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说服力受到挑战,其次是阶级分析理论面临挑战,再次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理论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同时也是创新社会主义理论重大机遇。

  • 标签: 知识经济 社会主义 发展理论 生产力要素 阶级分析理论 社会实践
  • 简介: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包含哲学智慧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动力等方面。具体而言,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最具代表性顶层设计,是邓小平在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相结合、历史眼光与世界眼光相统一、以实际为出发点真理性与以人民利益为追求价值性相一致基础上,率先对时代主题作出新判断,中国具体国情作出了清醒认识。从社会发展战略上看,'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如何发展顶层设计,体现了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过程性与阶段性以及社会发展重点论与两点论有机统一。从发展动力上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直接动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顶层设计,它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自发动力和解决基本矛盾自觉动力'有机统一,改革动力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动力与物动力'有机统一。

  • 标签: 总设计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顶层设计 哲学智慧 发展战略
  • 简介:毛泽东"又红又专"思想蕴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面探索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阶段,提出于整风反右运动后,适用对象是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人才群体中最重要干部与知识分子目标要求。毛泽东反复倡导革命干部要努力于专,增强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专业知识知识分子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正确世界观,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对新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又红又专"思想在具体理解和贯彻中出现过"左"偏差,现在已被反映时代要求表述所替代,但"红"与"专"目标要求并不过时,在新形势下仍然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
  • 简介: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以后,邓小平开始思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在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设想,并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为框架,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布局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 总体设计
  • 简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们耳熟能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较少论及,在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中也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暴力论'三章中,则通过分析经济政治'基础性'地位、暴力工具经济状况依赖、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关系形式是历史上基础东西'、'政治状态是经济状况决定性原因'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阐明了只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能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标签: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状况 政治状态 政治权力 暴力
  • 简介: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认识到领导核心重要性。领袖或核心不是自封,而是公认。核心与集体领导是不矛盾。毛泽东关于核心是全党、全国人民领导核心论断是非常准确和极其深刻。邓小平从政治交待、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不可战胜角度,做出关于领导核心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个结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权威关系到中国21世纪前途命运。

  • 标签: 领导核心 三大目标 三步走战略 三次大发展
  • 简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内涵,其提出是我们党把握共享发展规律、聚焦共享发展难题、深化国家治理认识伟大创举。共享发展理念有深厚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理论依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共同富裕价值追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其现实依据则在于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根本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增强人民福祉与增加各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 标签: 习近平 共享发展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刘少奇,曾于1950到1957年期间分管共青团工作,他非常重视青少年教育与成长。虽然这段时间不算长,但他就青少年教育问题作了大量论述,尤其青年成长目标提出了设想。而这些设想,与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要求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这样说,后者是前者继承和发扬。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刘少奇 青年 社会主义接班人
  • 简介:"三个代表"提出与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从国际国内背景来看,它是在党的建设成为我党亟待解决问题情况下提出;从党的建设现实看,它提出是加强党自身建设需要;从"三个代表"思想内容看,它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党的建设问题深深思索,因而成为指导新世纪党的建设伟大纲领.

  • 标签: 党的建设 “三个代表” 伟大纲领 自身建设 情况 背景
  • 简介: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提倡农业规模化经营。然而,我们认为,规模经营阶段中国农业发展并不重要。因为,从中国国情来看,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主要受制于成本,而非规模;中国农业人口多,非农就业压力很大;中国的人地资源比例不同于欧美,规模经营并不是我们“中国特色”;从中国历史来看,小农经济一直有较高适应能力,并且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为中国小农经济再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小农经济并没有过时。

  • 标签: 规模经营 小农经济 互联网 大数据 资源禀赋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重要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提出关键时期。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毛泽东思想提出过程中理论阐述主要贡献是:首提“毛泽东同志思想”,标志着创新理论认识进入自觉升华阶段;宣传毛泽东思想理论,推动了全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论述毛泽东思想方法,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他理论阐述及毛泽东思想研究开拓性探索,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贡献。

  • 标签: 张如心 毛泽东思想 理论阐述
  • 简介: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于2018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120多名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共1100人参加了大会。大会总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这一总主题,大会分成十个分论坛和四个高端论坛进行探讨。

  • 标签: 中国经验全球化新阶段 顶层设计 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
  • 简介:毛泽东党军队绝对领导思想基本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确立了党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绝对领导方法,力行党军队组织制度和军队干部管理绝对领导方略,坚持党军队作风建设绝对领导方针。在新历史时期深刻解读毛泽东党军队绝对领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秉承党军队绝对领导优良传统与作风,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强军目标
  • 简介:移情是以镜像神经元为基础,进行折射自我或他人相关动机、判断、行为意图和动作表征,并在内心再造出他者经验、体会他者情感、理解他者意图心理过程。审美移情没有中西之分。中国审美移情研究应该关注移情以及注重移情认知方面的研究,分析不同移情境界,还可以进行移情与诗人亲社会行为诗学拓展。

  • 标签: 移情 审美 镜像神经元 诗学 白居易 亲社会行为
  • 简介:本文指出教学中情感缺失、情知失衡是高校"两课"教学实效低、缺乏吸引力重要症结,要优化"两课"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揭示了以情优教内涵和教育价值;分析了以情优教课堂教学设计愉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需要性原则.

  • 标签: 以情优教 教学设计 情知共茂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型,又面临着新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理论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解答模式: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表述,与整个社会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