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李先波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有关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的论述,被有的研究者冠之以“民主手段论”,这实际上存在脱离语境、特定指称对象和历史背景之嫌。事实上,毛泽东《正处》一文的相关论述涵盖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两个范畴。

  • 标签: 民主与集中 毛泽东 手段论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学学报 矛盾问题
  • 简介:按要素分配:促进效率与公平的有力手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6期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对于实...

  • 标签: 按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 效率与公平 按劳分配 基本经济制度 对外开放
  • 简介:邓小平善于用辩证的方法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这是他的一大鲜明特点。'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判断价值的一个目标,但不能涵盖他判断事物价值的全部方法。邓小平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包括'价值目的'分析和'价值判断'方法两个层面,在宏观价值判断上,他坚持社会发展的'目的论'思考维度,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判断事物的价值,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依据。在具体事物价值判断上,他坚持数量、质量、点面结合,正确把握事物的数量关系、质量关系以及'点''面'关系。邓小平判断事物价值的特点是始终坚持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唯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邓小平价值判断方法的补充、丰富与突破。

  • 标签: 邓小平 价值目的 价值判断 判断方法
  • 简介:<正>每个时代的青年恐怕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成长于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的一代青年喜欢谈“自我价值”。用直白的话说,“自我价值”就是自己的价值。毋庸讳言,个体“自我”是客观存在,因而也必然有其意义和作用,问题的区别仅仅在于,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孤立地谈“自我价值”如同孤立地说一个人的美丑,这既不可能,也

  • 标签: 个性特征 自我价值 美丑 思想 当代青年 自我实践
  • 简介:<正>近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观上.就在于全球化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世界上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作为价值观上的两种矛盾趋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不仅共存于全球化运动之中,而且它们之间还具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联系。全球化中这一普遍而奇异的矛盾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鉴

  • 标签: 全球化浪潮 价值认同 价值观冲突 西方价值观念 全球化运动 民族认同
  • 简介:效用抑或劳动孰为价值源泉的争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发生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争论表明:把效用归结为价值源泉的学说,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衡量效用的尺度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量的尺度的劳动价值学说,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角度看,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 标签: 马克思 价值悖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 简介:以制造业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的车间革命,没有改变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没有否定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和生产劳动思想,凡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实现商品价值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均属生产性劳动,都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和物化劳动在使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创造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没有改写收入分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率无关的基本思想。总之,新生产方式变革非但没有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在收入差距拉大、劳资关系紧张、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可或缺。

  • 标签: 工业4.0 价值链 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 公平正义
  • 简介:周恩来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学习传承周恩来精神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周恩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价值观目标的积极追求者.是社会价值导向的努力推进者,是个人行为准则的模范引领者。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相契合。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上的成因与取向相统一。周恩来精神还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求真务实的培育原则、干部示范的培育重点、说服教育的培育方法等重要方略及样本。

  • 标签: 传承 周恩来精神 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
  • 简介:“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对人民幸福问题高度重视。人民幸福不仅具有目的性价值,而且具有手段价值。提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减少人民痛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社会怨恨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的深层根源。正确认识人民幸福的双重价值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民幸福 目的性价值 手段性价值 社会转型
  • 简介:网络为民价值理念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让13亿多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成为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的必选之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期待和需求,把握网络信息化发展规律,立足互联网全球化的新态势和我国具体国情,不断以创造性的理论和战略举措推动我国网络信息化的繁荣发展,积极践行网络为民的价值理念。习近平网络为民价值理念贯穿于建设网络强国、创新互联网技术和培养网络人才、建立互联网治理体系和保障网络安全、发展网络经济和繁荣网络文化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

  • 标签: 习近平 网络为民 价值理念
  • 简介:所谓价值观自信,首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自信,但其根本内容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信,同时还是基于“三个自信”基础上的一种自信。价值观自信的底气源于“四个来自于”。坚定价值观自信不仅有利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筑牢社会转型期思想基础,还有利于坚定“三个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价值观自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使人们从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对待中西文化成果,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增强价值观认同;抓住重点人群,拓展核心价值观融入领域,在实践养成中坚定价值观自信;遵循价值观建设的固有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价值观自信。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自信
  • 简介: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历史形式、内在机制和内外动力。论文认为,社会价值指向是人预设的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式;人在实践中对"社会器官"的构建、对"社会器官"的意义反思以及人在意识中对社会价值指向的重构,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机制;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社会实践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外部动力。

  • 标签: 社会 价值 价值指向 发展
  • 简介: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关键词。据统计,在《邓小平文选》中,仅“发展”这个词,就用了1066次。其中第一卷191次,第二卷317次,第三卷558次。第三卷全书有28.8万字,算下来,该卷平均每516个字就有一个“发展”。可见,发展在邓小平心目中的地位。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但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对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价值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发展价值思想,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发展价值观 《邓小平文选》 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
  • 简介:邓小平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一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是人民至上。邓小平主张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尊重首创精神、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集体主义。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注重实效。邓小平提出的“猫”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都提倡注重实效,此外,对领导力、党和国家各种制度、国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界等也提出注重实效的价值判断;四是义利统一。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既不回避人民关于“利”的追求,又坚持社会主义“义”的基本原则,是义利统一价值标准的新提法;五是发展“硬道理”。发展“硬道理”观是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邓小平价值观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价值体系:人民至上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回答了“为了谁”的首要价值问题;注重实效和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展现了邓小平价值观的突出特点;发展‘硬道理’价值观则构成了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主题。

  • 标签: 邓小平价值观 人民至上 集体主义 注重实效 义利统一 发展“硬道理”
  • 简介:毛泽东史学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唯物史观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理论内核,“古为今用”的史学目的论是它的突出特点,历史主义的史学方法论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的学术背景下,探讨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地位.对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史学思想 唯物史观
  • 简介:若将价值定义为对象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那么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它不应当包括负价值,二是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且由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欲望、意志内在联通,因此需要不仅包括客观方面,也包括主观方面。价值间的差异与矛盾常常由主体差异引起,因此研究人的个体、群体、类这三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价值 负价值 需要 人的三重属性
  • 简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放弃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些具体的价值表现形式,而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指向,这样就造成了马克思在价值的关系范畴、实践范畴和历史范畴上的根本性革命。首先,在价值观上,坚决反对任何生物学意义上的效用价值论,坚决反对在一切对人类有意义的实体上泛用价值概念,甚至是自由、平等、人权、尊严、安全、富裕等一切有用性方面。其次,在价值的本质上,马克思反对任何理论的、先验的价值概念,诸如所谓的人道价值、天道价值等,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一种价值会在人的社会实践行为发生之前先验存在,且作为关系不仅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价值不是别的,只是特定人类组织的共同的社会劳动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只有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组织中才能产生和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完全不同,譬如个人对教授称号或枢密顾问称号或某个勋章的需要,也只有在完全一定的"社会组织"内才有可能。再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中的暂时的价值结构现实绝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价值结构本质,新的社会劳动共同体将产生新的共同价值

  • 标签: 效用价值 劳动价值 历史价值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因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引起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价值观 人的价值 自然价值 中国
  • 简介: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人们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主体尺度。这种主体尺度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本性需要,成为价值观生成的主体动因;二是取向正确,成为价值观发展的主体诉求;三是能动性发挥,成为价值观现实化的主体条件。

  • 标签: 价值观 主体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