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组多年以来积极探索"客为主"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教导、化教为;基本理念是教师实现"四个转变",即自觉地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转变,引导学生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实施方法是从"听、说、读、写、行"五个方面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动耳""动口""动目""动手""动足",其关键是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导客为主” “主动性学习” “化目为手” 实效性
  • 简介:过去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主要对殖民地和后殖民地艺术品以及"原始艺术"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就是将西方的艺术理论运用于非西方社会的艺术研究。这种理论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美学体系,艺术人类的任务就是阐释该文化中的美学特征。这种研究在本质上是强化和延伸了西方艺术公众的审美感知,并不能构成真正的艺术人类。人类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其特定的主题是社会关系,这意味着艺术人类的重点是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艺术品的定义既不是由艺术制度来认定,也不是具有符号的、审美的、用于表达意义的物品,而是一套行为体系,意在改变世界。在艺术人类学理论内,以"行为"为中心来研究艺术物品在协调社会能动性中的社会关系。艺术人类也不同于艺术社会,艺术社会主要是对西方社会的艺术制度的研究,艺术人类更关心艺术品周围的关系网络。人类把人的行为放在一个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来解释人的行为意义。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目标是解释艺术品在这种关系情景中的生产和流通。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艺术品 艺术社会学 行动者 社会语境
  • 简介:"变形"不是简单的身体和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特定文化语法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共谋与分裂的产物。在审美人类视野中,"变形"主要从两个方面凸显其与"美"的相关性:一、在以包含和排斥为潜在逻辑的制度性神圣化原则中,"美"被历史地生产与再生产出来;二、艺术通过审美变形使人们"看到"被遮蔽的现实生活关系,从而打破现代神话的种种幻觉。两种变形机制共同指向关于"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与能建构的存在的追问,并以此显现美学的现代性之维。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变形 意识形态 神圣化原则 审美变形
  • 简介:当代艺术、美学研究向人类转向是当代人文学科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的艺术人类与审美人类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研究对象和理论立场。审美人类研究应紧扣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伦理价值,着重讨论从当代审美经验中产生出伦理价值和启蒙意识的可能性及其机制。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审美人类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将马克思的人类研究纳入到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人类思想。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审美经验 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异化消费理论被作为重要的中间桥梁和分析工具,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其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联结起来。因而,他们强调资本主义危机概念,认为这样的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被生态危机取而代之,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进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又以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为基础,逐渐深入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层面上来。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异化消费 生态危机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标签: 中国梦 幸福学 幸福社会主义 幸福中国 幸福人民
  • 简介:本文对马克思的含义、马克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外马克思的生命力以及国外马克思对中国马克思研究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马克思学 国外马克思学 中国马克思学 生命力
  • 简介:西方有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叫做“马克思”。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性质有两种基本看法:即科学的“马克思”和非科学的“马克思”。把“马克思”一般地看作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因而是非科学的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片面的。尽管一些西方“马克思”家所持的方法或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但也不能认为是完全不科学的。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偏重对马克思的著作、文献及一切思想材料进行实证研究,不能正确地处理实证方法与总体方法的关系。有些西方学者总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分割开来,这是错误的。相对于西方“马克思”,构建中国“马克思”的意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科学。

  • 标签: 马克思学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 简介:1949-1965年,在我国进入由乱转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社会思想初具雏形。1975-1982年,在主持全面整顿工作、致力于领导拨乱反正和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社会思想得到全面发展。1983-1993年,在从容应对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社会思想日趋完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社会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及无可质疑的现实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从大社会概念入手,从社会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一体同源的角度,深入发掘和研究邓小平社会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学思想 时代特征 实践价值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济与西方经济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与西方经济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各自主要的研究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论 哲学基础
  • 简介:古典政治经济背后是形式逻辑,这种逻辑开创自亚里士多德,一直延续到近代,其形态2000多年来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种逻辑主导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建立了他们的理论.这种逻辑的缺陷必然也被带进了古典政治经济,从而走向片面僵化.马克思政治经济背后是思辨逻辑,这种逻辑的创立者是黑格尔.思辨逻辑克服了形式逻辑的缺陷,从而马克思政治经济比古典政治经济有天生的优越性.当代中国经济的成功,不得不说是得益于这样的优越性.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逻辑
  • 简介:游击战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状态下为获取革命胜利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性选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对游击战超越单纯战术而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理论定位,深刻彰显了历史辩证法的现实效应;关于游击战的具体战略部署,在本质上是基于矛盾分析构架下对多元矛盾关系的科学处置;对建立在根据地支撑之上的游击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情势的转换,是对短时间段透视所带来的“短视效应”的超越,从根本上凸显了以辩证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的理论考量。毛泽东游击战理论所呈现的辩证法思想,在实质上不外是实践辩证法的充分展示。

  • 标签: 毛泽东 游击战 战略 历史辩证法 矛盾关系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性的批判性分析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重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
  • 简介:<正>有学者认为,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文化哲学和辩证法的原创性研究毫无疑问地归于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惟有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源于北美,是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于世界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这一新的哲学形态的生态学理论的演变,即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的关注,到莱斯、阿格尔创立生态马克思主义,再到福斯特、奥康纳建构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生态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通过对《巴黎手稿》的定义以及对国际学界《巴黎手稿》文献研究成果的系统介绍和评述,笔者认为,《巴黎手稿》的两大组成部分(《笔记》和《手稿》)的写作是交叉进行的,《巴黎手稿》的形成存在着两个阶段,《巴黎手稿》的写作是按照“《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顺序进行的,《手稿》不是一块同质的“整钢”。笔者强调指出,《巴黎手稿》的文献研究之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正确地理解《手稿》的思想内容乃至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它的应用可能会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一些革命性的进展。现阶段我们把研究重心转到《穆勒评注》以及第二和第三《手稿》的研究上来,将会带来《巴黎手稿》研究的新突破。

  • 标签: 《巴黎手稿》 文献学 《穆勒评注》 MEGA
  • 简介: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人类笔记》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对远古神话的精粹评点,凸现了马克思美学的实践本性,进一步确认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强化、通透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类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笔记》对马克思美学思想而言具有方向性的导引和总括意义。第三,促使中国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力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审美人类的新型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美学意义
  • 简介:<正>可以这么说,中古以前的中国文类(genology)是针对一切书写的文献,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分类的基本骨架所建构起来的;而西方的文类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一直是以史诗(epic)、抒情诗(lyric)和戏剧(drama)的三分法为主,19世纪以后由于小说的大量写作,小说打破了原来鼎足而三的局面,

  • 标签: 抒情诗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类学 社会学 黑格尔 小说理论
  • 简介:国外毛泽东研究以西方文化发展为背景,在自身的理论逻辑推演中完成了研究模式的更新,在后现代的话语背景下从"直接阅读"转向"扩张式阅读","先入之见"获得合法性,"读者"地位不断凸显。从诠释维度反思国外毛泽东研究可以发现,"读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经验主义,"作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扩张式的过度诠释,合理建构应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 标签: 作者 读者 诠释学 经验主义 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