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指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困境,接着探讨了第一启蒙的局限,即对自己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姿态,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理解。最后,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反思第一启蒙的基础上开展第启蒙,并概括了第启蒙的理论取向。

  • 标签: 现代化 后现代化 启蒙 第二次启蒙
  • 简介:邓小平同志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一贯重视农业问题,始终认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那么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呢?邓小平同志也作了伟大的构想,这就是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指出:“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标签: 邓小平同志 少数 飞跃 群众 现代化 自愿
  • 简介:陈独秀的"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革命发展前途这一问题都做出过明确的判断,然而者对此的阐述却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者的比较和分析,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选择"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 标签: 历史选择 二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 发展前途 陈独秀
  • 简介:现存《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代表大会决议案》几个文本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欠缺,阅读时需要相互参照。《决议案》指出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独特原因"和各地红色政权存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了湘赣边界党的不足,提出了加强边界党建设的办法以及农村斗争新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决议案》专门论述了"士兵运动问题",却没有探讨如何壮大红军。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时的毛泽东还认为"打江山"的路走不通,必须走工农兵总暴动的道路。"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并不是《决议案》所要回答的问题,毛泽东将标题修改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只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角度,并没有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深入探讨《决议案》,可以深切体会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之艰难。

  • 标签: 《决议案》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
  • 简介:这二十年,毛泽东几乎是在农村的环境中度过的,其中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提出和胜利。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战略方针标志着毛1926年和1927年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在这两年里,毛系统地论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但是这二十年也是以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为特征的:游击战是反对国民党的首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这场斗争的中心场所。这两点根本改变了以往中国政治和社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农村包围城市 《矛盾论》 《实践论》 斗争形式 战略方针
  • 简介:四、关于判断的分析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从思维形式看,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从判断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这一思维内容考察,任何正确的判断也都同样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来源于对事物情况的周密的调查了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思维形式 逻辑思想 日本帝国主义 工农武装割据 农民运动
  • 简介: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提倡农业规模化经营。然而,我们认为,规模经营对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发展并不重要。因为,从中国国情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受制于成本,而非规模;中国农业人口多,非农就业的压力很大;中国的人地资源比例不同于欧美,规模经营并不是我们的“中国特色”;从中国历史来看,小农经济一直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并且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为中国小农经济的再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小农经济并没有过时。

  • 标签: 规模经营 小农经济 互联网 大数据 资源禀赋
  • 简介:<正>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为此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建立和完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呢?我认为首先要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党的

  • 标签: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加快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企业
  • 简介:可持续城市经营的概念是城市经营理念发展与丰富的产物,其含义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或经济干预手段,促使城市各系统之间都能够协调稳定地发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经营具有多目标性,其中,良好的城市生态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目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产力的运行受到生态环境的恒定的制约。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其中包括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的政策环境体系和科学的消费结构等。

  • 标签: 城市经营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化”促使其产生个体化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化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化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化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化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化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化、形式化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化
  • 简介:邓小平分别于1963年、1975年、1977年和20世纪80年代初四提出学雷锋。这四在历史转折关头提出学习雷锋好榜样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诉求,是在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而提出的。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向雷锋“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学雷锋活动的规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邓小平提出学雷锋,对于纠正将雷锋和雷锋精神简化、神化、泛化、老化等错误倾向仍具有现实价值,对学习雷锋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仍具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雷锋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毛泽东在建国前曾经有过五出国机会,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最终都没有能够实现,非常可惜。如青年时期的留学机会放弃或落空,1929年主动求去苏联学习及休养未成行,1934年拟被送去苏联治病未被同意,解放战争时期访问苏联的计划被多次推迟。

  • 标签: 建国前 毛泽东 出国机会
  • 简介:住宅的“重性”是指它双重的起源、维的存在与本质、双重的功能和作用等.住宅的“重性”是由人的活动的“重性”即筑与居所决定的.从这种“重性”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人类自由的真谛,这就是:自由是在人的身体满足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是精神所具有的特性;自由不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占有而是看护;自由不是一种理想的、纯然的状态,它总是与不自由、限制、束缚等相互交叉地联系在一起.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住宅 自由
  • 简介:历史上很难找到比温·丘吉尔和约·维·斯大林更加性格迥异的两个政治领袖合作的例子了。一个是不列颠贵族的儿子和狂热的反共分子,另一个是无产阶级领袖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他们在一个同盟内战斗。丘吉尔和斯大林至死互视为政治上的死对头,但却从1941年到1945年由于形势所迫在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斗争中成为盟友。

  • 标签: 丘吉尔 斯大林 二战年代 政治领袖 布尔什维克党 无产阶级
  • 简介: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警惕强制性“两田制”对农民的剥夺●俞可平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时,不约而同地认为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选对了经济改革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农业改革。我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然...

  • 标签: 适度规模经营 “两田制” 强制性 农业现代化 家庭联产承包制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