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的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的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对民主的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的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的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的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的体现,但古典范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的终结;新的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的重构,而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的未来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的“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载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是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即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游戏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 标签: 哲学话语 儿童话语 神秘话语 人文话语 权利话语 历史演变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 标签: MEGA2 《资本论》 历史演变 逻辑结构 马克思理论
  • 简介: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的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的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上更为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的伦理"和"伦理的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性建构"为"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的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的"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的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的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的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维柯的新科学旨在探索关于“人类的形而上学”,让历史真正获得哲学和科学的荣誉,揭示出人类事务的普遍价值和永恒理想,为历史的真理性进行辩护。在维柯的新科学中,历史科学的可能性,历史的确定性或现实与真理性或理想,历史的形而上学的人性基础等诸多问题都获得了深入的探讨。也正是在维柯那里,历史作为科学和哲学的对象,真正上升到了人性的形而上学高度,获得了科学、哲学乃至神学的合理性辩护。

  • 标签: 真理性 确定性 永恒理想历史 人性设定 天神意旨
  • 简介:我们试图对康德以来的普遍历史观念稍作评论。这种反思的前提是从普遍历史的过去视角以及在实践上规划好的未来的视角看来的对全球性现状的思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是试图通过指出可怕的后果或者任何其他方式。为人类恐怖的非人道行为的历史记录进行辩护。首先通过对发展的思想中什么是活的、什么是死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对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历史哲学作一些反思:其次,对历史哲学中的“进步的辩证法”及其后关于社会变革的一般理论提出某些思考,并对“进步”的成本和收益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最后,从上述的批判历史反思的视角来对全球现代性的当代话语稍作评论。

  • 标签: 历史哲学 普遍历史观念 进步的辩证法 全球现代性的当代话语
  • 简介:人对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的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的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的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的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的鲜活的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的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的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 标签: 生产力 交往能力 唯物史观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2013年9月25日,第六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科院分部哲学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堂邀请到了两位著名科学哲学家主讲——一位是拉卡托斯奖得主、不列颠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主席、牛津大学教授哈维.布朗(HarvevR.Brown),报告题目为《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的运动理论》;另一位是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科学伦理学与哲学中心主任保罗·霍伊宁根一许纳(PaulHoyningen—Huene)教授,报告题目为《论物理知识的局限》。

  • 标签: 哲学分析 物理科学 讲堂 综述 历史 大学教授
  • 简介:相较于自觉的、理智的研究,文学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精神生活和思想态度中的新趋向。此外,文学是精神史上一种宝贵资源,可以从中挖掘出某些容易被人忽视同时又让人萦绕于怀的情愫,这些情感并没有被那些官方的文化模型所认可,人们往往无法从非艺术语言中发现它们的踪迹。通过对清代袁枚《子不语》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袁枚对儒家主导的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提出了重要的挑战,从而表明文学材料可以为我们彰显对新儒家的道德解决方案的某些让人不满之处,也就是对新儒家正统理论关于宇宙秩序的官方概念的不满,这种彰显可以成为理解特定时期的某些被掩藏起来之侧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源泉,从而拓宽了自觉的、理智的研究的认知边界。

  • 标签: 子不语 宗教 宇宙秩序 历史概念
  • 简介:认识主体是表象者。它以心智对对象作表象。感性纯直观和知性纯粹思维都是作表象。它们是经验性直观的表象和知性的一般概念思维的表象的前提、基底和条件。心智本身作为主体意识就有一种表象能力来保证诸表象的综合统一性,使所综合的表象确定地对应于客体,从而为认识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可能。心智所认识的是物体的表象。表象是对物体的表象,是物体所有的。表象是由心智的结构和机能所决定的,但它们毕竟是这种机能施于物体后而呈现或者说给出的东西。表象又区别于物体本身。物体缘于同认识主体结成认识关系,进入心智的纯直观而被表象为现象,而物体本身独立自在,远比表象丰富。表象对于科学具有表征意义。"科学作为实践"的观念只是引发科学哲学发生"实践转向",不存在"实践科学"取代"表象科学"的问题。"表象"和"实践"都是对科学的内涵的把捉。

  • 标签: 康德 表象理论 科学观
  • 简介:《周易》有十八个卦象表达了十八种男女关系,而《咸》《恒》《蛊》《大过》等卦的卦爻辞,直接以男女关系为例,阐述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龄的男女之间的一系列伦理观念,并做出明确的价值评判。由此看到,《周易》对三千年中国男女伦理观念所产生的规范作用,也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感受到《周易》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标签: 周易 男女关系 伦理观
  • 简介:尼尔斯·玻尔的语言是他的整个哲学的基础。而且,从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的阐述,我还是能够从他的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对语言问题的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它们都是无歧义的。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无歧义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我们能明确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划出分界线和我们必须遵守二值逻辑的规则。无歧义的描述条件是无法替代的。玻尔的语言与他的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观点是一致的。

  • 标签: 尼尔斯·玻尔 量子力学 日常语言 无歧义
  • 简介:左翼SSK科学是后现代反科学的、新蒙昧主义的科学的典型代表。拒斥分析、提倡跨越式综合是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主题径路。在SSK看来,科学是勾勒姆、科学是集体约定或信念(或信仰)、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男性主义的产物,是左翼SSK科学的几个著名论断。这类论断隐含着反科学、取消知识差异、马桶和茶杯不分、智慧与技能颠倒、观念与实在错位、否定人类智慧存在等问题。因其业已汇聚成为一股庞大的潮流,剖析和反思这股后现代的、反科学的蒙昧主义潮流,有助于揩去被左翼蒙尘的科学,恢复其应有色彩。

  • 标签: 反科学 倒错 新蒙昧主义 科学观 SSK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实践,其间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的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的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的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的,但在第二种实践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的—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才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的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的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的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