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代表整体主义的迪昂-蒯因论题通常被混同为充分决定论题,或被当作充分决定论题的理论依据。然而,存在两种不同的充分决定论题:(1)“局部理论”的充分决定论题;(2)“全体科学”的充分决定论题。整体主义与“局部理论”的充分决定论题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仅仅与“全体科学”的充分决定论题逻辑相容。但整体主义不能保障“全体科学”的充分决定论题成立。此外,“全体科学”的充分决定论题本身是一个充满歧义、语义模糊的论题;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意义上的理解,它都使得我们在认识论上所知甚少。

  • 标签: 迪昂-蒯因论题 经验等价 全体科学 非充分决定
  • 简介: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三组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分析与综合、先天与后天、偶然与必然。按照对这三组概念的一种理解(如逻辑经验主义):分析陈述=先天陈述=必然陈述。康德打破了分析与先天性之间的联系,克里普克打破了先天性与必然之间的联系,奎因打破了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上述哲学家的洞见对我们深入理解三组哲学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三十年来,一些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卡普兰打破了分析与必然之间的关联,策尔塔打破了必然真与逻辑真之间的关联,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概念。通过区分两种必然(语言必然和事实必然).再根据此种区分对三组概念的分分合合展开全面的梳理分析,并依据策尔塔对逻辑真的解释对分析重新给予界定,一种薄版本的分析概念可得以坚持:分析命题就是逻辑为真的命题,而并非必然为真的命题。

  • 标签: 分析性 先天性 必然性 逻辑真理
  • 简介:一种纯语义学的意义概念是能够得到界定的,因而除了与数学和/或逻辑有关的那些承诺,并不需要妄称其他更多东西。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可以充当一种逻辑分析法,而且这能为分析与综合之间的严格分界提供辩护。事实上,奎因并非驳斥而只是拒绝了对于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路,因此,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区分并不过时。

  • 标签: 分析性 综合性 内涵 构造 概念 语用学
  • 简介:论是间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论不同的间论的哲学路线。对间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论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间性 间性论 中国传统 西方传统 本体论
  • 简介:人类对个人行为的批判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和责任问题相关。在哲学中,这种观点体现为对认识的能动的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对知识反思的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反思为决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从而有助于区分异己的欲望和真正属于认知者的欲望,然而反思自身的可靠却是有问题的。此外,关于第一人称视角、谨慎思考以及认识的责任感的主张并不足以使认识的能动的讨论合法化。这些关于认识的能动的几种动机都不同程度地预设了某些关于反思的断言,而实际上,这些断言却与现今的最有用的证据相左。据此,目前对认识的能动概念的诸多论述和辩护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 标签: 欲望 信念获得 无穷回归 反思的能动者 谨慎思考 认识的责任感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和什么是理性之人的观念,因为我们相信的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的事情,而且,我们的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的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的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认知者知道的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默顿学派在科学的社会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的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的自主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的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的自主,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的科学自由的重要。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的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的参与,也完全社会的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及科学的社会和科学自主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的无比丰富和复杂,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的研究仅只是初步的,但该学派所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从科技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
  • 简介: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第三,从不可分辨和不对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时间与存在》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 简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以4:1的比分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比较乐观,当然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也产生巨大的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工智能的风险是否存在?风险生成的机制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如何?人工智能风险防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不同视角的探讨,哲学在其中有其特有使命。

  • 标签: 人工智能 技术风险 人机边界
  • 简介:一2017年6月29日—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河谷大学召开了以讨论interality为主题的学术会议。Interality这个词词典上还查不到,根据构词法,词干"inter-"意为"之间"加上后缀"-ality",那么interality就是关于具有"之间"性质的东西,汉语译为"间"。会标表明,这次会议是关于"间"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看样子今后还要继续研讨下去。事实上,北美近年已经有杂志就这个问题出过专辑,另外还有专门的论集出版。

  • 标签: 哲学 国际研讨会 学术会议 密歇根州 构词法
  • 简介:现代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的、批判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键。

  • 标签: 日常生活 日常思维 现代性
  • 简介: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的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哲学的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的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日常生活的推理是可废止的。波洛克为了回应怀疑论对知识获取可能的挑战,提出了可废止推理观,认为知识是系列信念的集合,它依赖于具有时间维度的辩护、理由的权衡和废止者,而这种辩护无法借助演绎推论模式达成;道德冲突发生于义务的选择过程中,对道德义务,尤其是初显的道德义务之感知体现了可废止特性。传统演绎式道德推理模式无法说明道德冲突中出现例外的道德困境。依赖于行动理由的实践是可废止的;源于对常识处理需要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是可废止推理的推动者。刻画可废止推理这一形式的逻辑工具并非是传统的单一和单调的逻辑,而毋宁是非单调的逻辑。

  • 标签: 可废止性 推理 认识论 道德冲突 初显的 单调的
  • 简介: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自主的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的,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的问题.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的问题.在理性回应论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的,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的义务责任是一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的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的责任,而非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的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与科学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在不同的学科和学术活动中包含着多重合理性,由此得出存在着多元现代的论点。接着,考察关于现代的替代概念;然后,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尤其是19世纪挪威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分析,展示了有着深厚传统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复杂而独特的历程。结论是,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的探讨必须奠基于具体的合理性概念。

  • 标签: 合理性 多元现代性 挪威 民众运动 精英
  • 简介:自由的概念与能动的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在相容论的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的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的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的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的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的能动思想的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的行动自由概念的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的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的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的组合特征的阐明,一方面,组合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不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的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而且,一个组合的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的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的组合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的组合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的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