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的统”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的。物质构成作为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个“中国”的过程。时至今日.这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严复和梁启超是近代引介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人物,他们在定程度上主张个体主义价值观,承认个体的权利正当性和意志自由。由于富强诉求和自由价值之间的紧张,他们的个体观归结到以发展个体的能力为主旨。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他们未曾完全以个人为价值导向,而是强调群己并重、群己平衡。他们阐释了个人自由与提升群治("富强")的关联,并对个体提出"自治"的要求。但是,由于分别持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哲学主张,他们对自由的看法又有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不同取向。这反映出他们对个体自由和群己关系的两种想象以及对自由为何的不同看法。

  • 标签: 自由 自由主义 个体主义 权利 自治
  • 简介: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性研究提供了种全新的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个整全和致的统?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另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种自我的信息个性理论,它建基于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的所指不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其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的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的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的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的区分是个新颖的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中的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个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如果我们想要追求公正和可持续的富裕社会。就必须超越从苏格兰启蒙运动以来就主宰了西方经济学的“财产经济学”(economicsofproperty),而转向种公民供养经济学(economicsofprovision),后者以公民规范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把经济作为整合的系统来构建,这样的经济系统所提供的是我们有理由珍视的东西。“供养系统”概念整合了不同的经济部门。诸如互惠等公民规范能为所有人提供财富。

  • 标签: 财富创造 公民供养经济学 供养系统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个反历史的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的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对民主的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的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的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的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的体现,但古典范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的终结;新的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的重构,而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取决于种妥当的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谈起。哲学史上的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且是真善关的统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的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的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的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拯救哲学危机的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的场景。但这是种哲学的转换、转向,作为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的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的生活哲学的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的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和生活哲学的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的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哲学中的形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形式哲学是个有危险的行当.它既需要得到复兴,也需要增加与其他非形式哲学之间的互动。哲学逻辑中常见的神秘风格必须让位于对形式模型与促进其发展的哲学概念和议题之间的成问题关系的明晰讨论。

  • 标签: 理想化 形式化 哲学 逻辑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的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的优异判断的个模型。在提供模型的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的相关性是值得关注的。个好的审判取决于证据的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的。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的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近代科学的个重要特征是数学,它大致由科学的几何与几何的算术两个方面组成,前者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理念,后者则是实现这理念的重要方法。这种数学在近代大获成功的同时,也由于形式和技艺过程中所发生的意义的沉淀、变更和抽空而导致对其自身起源的遗忘。以严格科学为目标的胡塞尔现象学,正是试图通过对起源的追问来恢复对科学的整体理解。

  • 标签: 科学 数学化 现象学 起源 生活世界
  • 简介:根据种实践的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的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种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性的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种是制度选择的决策程序,另种是评价制度是否正义的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的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的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中国"哲学的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性的努力集中体现在道的提升上。但随之而来的,是道的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的,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是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的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的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的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的逻辑体系。我们将老子思想的表述视为未经论证的命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的多样性激起欲望,对物的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的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的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概念的兴起以及它所引出的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的资源,从概念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的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的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幅对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般所认为的"知识"概念所做的番重新评价的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定的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的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辩证法的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东西均》书是方以智中晚年的代表哲学著作之,在明末清初"三教合"的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三教归儒"的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中的"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的系统阐述、对"名教"的现实意义的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的死亡哲学思想的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的学术理想。而其"折衷"的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的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个“逻辑名辩”的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的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的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的名辩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的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的关系、反思“名辩逻辑”的理论得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的热浪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的"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个富有争执性也必遭学术争执的"表现性文本"与"现身性文本"。其主体内容所呈现出的马克思、海德格尔与张兵三位思想者的跨时空思想对话,体现了在当代哲学的高处重新"回到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的卓越努力,它是道凝聚了高度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的思想清流。

  • 标签: 此在 存在论 思想构境 本有 解释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