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差分吸收光谱(DOAS)这一光学遥感技术,对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海淀区福寿寺桥位置的交通排放进行实时监测,获得自2008年7月6日至9月21日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光化学烟雾的重要产物O3和苯的体积分数,并与微脉冲雷达获得的车流量进行数据融合,评估机动车对奥运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测位置NO2和苯释放源主要为交通排放,O3的生成主要与其前体物和光辐射相关,而SO2和车流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机动车排放仍是北京主要污染源之一。
简介:为了解北京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3年10月BECAPEX(BeijingCityAirPollutionExperiment)街道、街区及周边小区4个测点PM10浓度的对比观测试验资料和同期街道机动车流量、采样点附近自动气象站风速及探空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通过天气诊断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初步分析了北京市城区街道大气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机动车排放污染、气象条件对PM10浓度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北京市城区街道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交通源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具有单峰与双峰型差异的特殊性。工作日PM10浓度日变化出现双峰,周末PM10浓度日变化仅有单峰出现;交通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对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离交通污染源较近的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离交通源较远的小区PM10浓度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交通污染源影响范围较小,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气象条件的影响强度可显著超过交通污染源的影响。
简介:对2010年10月和11月北京市区粒径小于2.5pm(PM2,)和2.5~10μm之间(PM2.5-10)的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同期的Angstrom指数和散射系数等气溶胶特性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气溶胶特性参数的逐时日变化明显。PM:,质量浓度在凌晨5时至6时取得最小值,夜间20时至21时取得最大值;PM2.5-10质量浓度则在9时至10时和20时至21时出现双蜂。气溶胶Angstrom指数在下午明显高于上午,最大值出现在16时左右;散射系数高峰出现在17时至18时。2010年10月7—9日出现了显著的灰霾天气,灰霾天气下PM2.5,和PM2.5-10质量浓度均有明显增加。细粒子增多是导致PM25增加和Angstrom指数增大的主要原因。另外,灰疆天气期间散射系数迅速增大,非灰霾天(10月11日)的散射系数只有灰霾天(10月8日)的1.27%。
简介:为研究城市不同区域植物叶面滞尘和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以西安市不同区域的大叶女贞(Ligustrumlucidum)和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为研究对象,用重量法测定叶面滞尘量,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图像分析法测定叶片形态结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表皮特征(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面滞尘量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ANOVA,p<0.05),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96~5.56g/m2、1.04~6.70g/m2,且表现出小叶女贞显著大于大叶女贞(t检验,p<0.05)。大叶女贞叶面尘粒径累积曲线呈双峰分布,小叶女贞呈单峰分布。从粒径分布来看,大叶女贞叶面上滞留颗粒物粒径更小,且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叶面滞留的小粒径颗粒物亦增加。受不同区域微环境的影响,大叶女贞叶片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而小叶女贞变化不明显。总体而言,大叶女贞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气孔面积随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减小,气孔密度则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小叶女贞除气孔密度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升高外,其他叶片结构特征,如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气孔面积均较相对清洁区稍有增大。叶片形态特征值与滞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除气孔密度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p<0.05)外,其他特征值均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p<0.05)。
简介:通过对城区危险品运输管理现状的分析,针对城区危险品道路运输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信息不畅、权责不明等实际情况,融合城区公共安全联动机制的系统设计理念,基于GIS技术开发了由路径分析选择、应急救援管理、危险货物管理、危险源管理、车辆管理、信息显示及查询、地理信息和系统总控等模块构成的城区道路危险品运输可视化管控系统。首先,基于需求分析及开发目的,给出了系统总体结构框架,阐述了各模块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然后,建立了由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构成的GIS数据库,并将运输风险最小、费用最低作为路径优化的选线标准;最后,基于角改进的Dijsktra算法,实现系统路径的分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