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校园欺凌的诱因复杂多变,交互多元。本文运用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以自我控制能力为中介变量,基于3777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控制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控制要素、自我控制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直接影响;自我控制在社会控制要素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良行为的参与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首要诱因。

  • 标签: 校园欺凌 社会控制 自我控制 致因分析
  • 简介:雾霾给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尽管学术界已对雾霾成因、构成和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有关雾霾风险感知的研究依然不多。本文从社会脆弱和社会建构视角出发,利用2018年上海市1656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雾霾风险感知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雾霾风险感知同时存在脆弱和建构两种机制,很难说哪种机制是主导或是根本性的,但是两种机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存在“叠加效应”,即拥有脆弱特征并处于建构环境的人群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风险感知。最后,本文认为利用建构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推动空气信息和雾霾知识的科学传播,有助于提高居民对雾霾风险的重视程度。

  • 标签: 雾霾 风险感知 脆弱性 建构性 上海
  • 简介:灾害问题与灾前社会问题有着存续联系,社会人口特征与灾害风险及其影响亦存在显著相关。本文聚焦社会人口特征视角下的灾害群体脆弱研究,将灾害的群体脆弱置于风险感知、灾害整备、灾害反应、灾害恢复维度下以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揭示出灾害的群体脆弱存在“高脆弱-低整备-高损失-低恢复”的恶性循环再造现象。

  • 标签: 灾害 社会人口 群体脆弱性
  • 简介:学术界对志愿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常缺乏微观层面对主体性和过程的关注。这不仅表现在志愿者的声音被屏蔽,也表现为忽略志愿者身份的主体建构过程,认为志愿行为、态度和价值评价是资源和制度因素的必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愿者团队年半的追踪,运用组织人类学和扎根理论提取出以身份建构和互动为核心的理论,以期从微观层面解释“志愿失灵”的原因和过程。该分析框架(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互动模型)亦可作为非常规志愿组织管理的分析工具,帮助预防和应对志愿组织失灵的问题,并启示政策设计如何将大规模对口帮扶方式和小规模志愿者援助相衔接。

  • 标签: 灾后志愿者 志愿失灵 身份建构
  • 简介: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类型,这种类型的冲突是指政府以公共利益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以致政府建设的项目常常受到阻碍,甚至成为诸多冲突发生的根源。因此,如何治理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多。故而,本论文以个公益拆迁事件引发的冲突治理事件为例,试图探讨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治理机制。论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信任机制是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恰当的治理机制。这是因为权威机制遇到了信任危机,市场机制又缺乏应有的环境,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信任机制具有传统和社会的基础,是当前的可行的治理机制。但是源于中国的体制和制度的特殊,信任机制需要辅之以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信任机制主导的合作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冲突治理的作用。本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有冲突治理的理论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政府冲突治理的实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我国大量的类似的冲突治理案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该类冲突的治理机制的共性特点,以期形成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理论。

  • 标签: 拆迁 权威机制 市场机制 信任机制 合作治理模式
  • 简介:校园欺凌是世界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相关实证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采用2016年底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全国调查数据,分析了校园欺凌(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对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偏差行为(旷课、吸烟、喝酒、打架、沉迷网络游戏)和自杀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校园欺凌经历,无论是作为欺凌受害者还是实施者的经历,都会降低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大部分偏差行为的可能以及其自杀的可能。在些维度上,网络欺凌的作用比传统欺凌要大。最后,本文探讨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以及信息社会下进行校园欺凌干预的挑战。

  • 标签: 校园欺凌/欺负 生活质量 偏差行为 自杀 网络欺凌 青少年
  • 简介:识别空气污染的高社会脆弱性地区,查明空气污染社会脆弱的影响因素,这对于降低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社会不平等、提升空气污染防治的效果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面向区域的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概念模型,并据此建立空气污染社会脆弱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而以省级行政单元作为分析单位,运用投影追踪聚类模型,识别了空气污染社会脆弱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排名前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科及以上人口比例"、"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儿童(14岁及以下人口)"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通过集成社会脆弱指数来探索中国空气污染社会脆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社会脆弱指数均值保持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0年,社会脆弱指数标准差持续上升,2010年后出现下降。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全国各省的社会脆弱性经历了普遍偏高至部分好转再至好转局面扩大的变化。社会脆弱的好转始于东北局部,再扩展至东部沿海,继而向中西部推进。在空间分布上,中部和西部省份的社会脆弱偏高,北京和上海的社会脆弱最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社会脆弱水平居中。

  • 标签: 社会脆弱 空气污染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 中国
  • 简介:本文在企业灾害管理规划,企业减灾备灾活动以及这些准备措施对于企业减少灾害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研究。2008年9月"艾克"飓风袭击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地区,在飓风后的七个月,我们对当地企业进行了调研。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次研究发现,企业进行灾害管理规划有助于企业减灾备灾行动的实施,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将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受灾程度。

  • 标签: 减灾 备灾 灾害管理规划 灾害损失 “艾克”飓风 企业影响
  • 简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产生的危害正在不断增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地理空间而言,我国行政体系的最边缘地带是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乡(镇)级政府,它也是我国政权组织的最末端.论文通过对鲁甸、芦山地震灾区的调研和比较,发现两地末端应急管理普遍存在事发突然与事前准备不充分;事件复杂与事中处置能力弱;事后亟待稳定与自我恢复速度慢等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末端脆弱,具体可归结为暴露高、敏感性强、适应弱三方面.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科学、前瞻、针对动态,增强我国基层组织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课题组提出正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末端脆弱性问题,加强全国应急管理末端治理,采取“主多元力量、三级整体应对、四块保障平台、三种能力模块”措施的具体建议.

  • 标签: 应急管理 脆弱性 末端治理 公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