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组分复杂,生物毒性高,大多采用生物处理联合物化深度处理的工艺,以满足炼焦化学工业的污染排放标准,但其排水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为研究工艺排水安全性,选择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sus)血红细胞、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为测试生物,研究了焦化废水及各处理阶段出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变化,进而识别影响生物毒性的水质因子。焦化废水经过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后,出水急性毒性比进水下降71%,遗传毒性下降为90%以上的轻度以下损伤,显示生物强化处理对焦化废水生物毒性有良好的去除作用。生物处理出水再经过深度处理后,则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变化:活性炭吸附法对生物急性毒性的消除最佳,但遗传毒性较生物处理出水有所升高;臭氧氧化法不仅水质改善效率差,且最终出水的生物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均升高;臭氧催化氧化法对水中残留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但也造成出水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的升高。各水样对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毒性与有机物、氮等水质指标表现出较强相关性,而遗传毒性与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和改进处理工艺、保障水体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简介:高等职业教育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包构建的改革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及方法以及主要改革研究成果,解决了教的引导性和学的自主选择性、学历教育学习与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两者结合等教学核心问题;与国外相比,增加了专业教学管理规范、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指导规范、专业学习指南、课程学习指南、专业技术术语、专业设计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标准等7项标准;创造性地将生源质量、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单一毕业生质量标准评价截然不同;首创以受教育者家庭和园林企业学生从业身份两个维度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参与评价标准,与单一用人单位满意率评价相比,更科学全面;成果推广应用后,显著提高了本校专业建设水平、团队实力、服务社会能力,对兄弟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学习实效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园林企业、科研院所的生产、员工培训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作用大、价值高,有效援助西部同类院校专业、课程、基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宜居、脱贫成效显著;成果社会影响力强,反响大.
简介:电子废物的不当拆解、回收活动对当地及周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的调查研究目前仍比较少.以长期进行电子废物回收产业活动的典型区域——广东清远龙塘镇和石角镇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调查、分析了电子废物不当处置对区域和流域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并对其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此论文是该项研究的一部分,重点调查了龙塘镇电子废物焚烧迹地中Pb、Zn、Cu、Cd、Cr、Ni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和迁移及其对植物根、茎、叶组织中Pb、Zn、Cu、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焚烧迹地土壤中Pb、Zn、Cu、Cd、Cr、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14.5、1016.7、4850.6、10.3、63.3、100.3mg·kg^-1,局部区域样点检出的Cu、Pb、Cd含量分别是对照土壤的1268、179和101倍,显示电子废物焚烧迹地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土壤重金属库,必然长期贡献于区域乃至流域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2)电子废物焚烧活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能够随空气动力及重力沉降而形成垂直以及水平迁移,其中Pb和Cd的迁移能力远大于其它重金属.3)电子废物焚烧迹地内生长的植物也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其中Cu、Cd的污染程度较严重;桉树对Cu、铁芒箕对Pb、类芦对Cd、Zn、Cu有相对较强的富集能力.
简介: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研究需要大量生态毒理数据,由于目前关于化学品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多,不同文献对同一测试终点的报道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异,数据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为了降低专业人员在数据筛选过程中的主观影响,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数据筛查与评价准则。本文整理比较了美国、荷兰、德国和澳大利亚等4个国家的5个毒理数据筛查与评价方法,并以荷兰的CRED方法为主,结合另外4个筛选方法以及现有的水质基准推导指南和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从可靠性、相关性、精确性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与使用规范。其中数据质量评价包括五个方面:(1)实验设计,包括测试标准、操作规程、数据有效性、对照组设置;(2)实验试剂的纯度及其杂质的物理化学性质;(3)受试生物的基本信息和来源;(4)暴露条件,包括试验系统、暴露浓度设置及变化、暴露时间、生物负荷;(5)数据分析,包括平行样、统计分析方法、浓度-效应关系、原始数据;数据使用规范主要考虑受试生物、测试终点和暴露场景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推导对数据精确性的要求。这些均可为我国从事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借鉴,使数据筛选过程更加客观、统一,同时还可以作为毒理实验论文撰写依据,提高数据报道质量。
简介:添加型高氯代阻燃剂得克隆(dechloraneplus,DP)因为在环境中表现出普遍存在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长距离迁移性和毒性,近年来迅速引起各国环境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DP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等电子产品塑料中,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已被证实是环境中DP的重要污染来源之一。为探讨电子垃圾拆解区及其周边地区大气中DP的污染特征、呼吸暴露剂量和影响因素,对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贵屿(GY)及其周边地区陈店(CD)和对照市区(广州市天河区,TH)进行大气采样和DP分析,并运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其日呼吸摄入剂量,同时对暴露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受当地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活动的影响,GY大气中的DP平均浓度(范围)高达(1119±1021)pg·m-3(410~3381pg·m-3),远高于CD(52.2±30.2,20.9~102pg·m-3)和TH(5.04±2.73,0.967~9.43pg·m-3);受GY大气污染扩散迁移的影响,CD大气中的DP浓度也显著高于TH(t-test,P=0.006);GY大气中反式DP的比例(fanti)与DP商业品(fanti=0.70)无显著差异(t-test,P=0.08),这与其存在本地排放源一致,而TH大气中的fanti显著低于DP商业品(t-test,P=0.000);3个地区居民的DP日均呼吸摄入剂量(pg·kg-1·d-1)分别为:GY成人1888,儿童1912;CD成人60.9,儿童62.8;TH成人5.16,儿童5.25;呼吸速率是DP日呼吸摄入剂量的主要贡献因子,其次为大气中的DP浓度和体重,体重对于儿童的影响远高于成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GY及其周边地区居民均处于较高DP呼吸暴露风险中。
简介:在广西坡耕地赤红壤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养分利用效率、甘蔗生长、单茎重、生物产量、蔗茎产量、锤度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求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和养分利用率的施肥模式.设5个处理,(1)不施肥的甘蔗对照(CK),(2)甘蔗常规施肥(SF),(3)80%的甘蔗常规施肥量(SF80%),(4)60%的甘蔗常规施肥量(SF60%),(5)甘蔗常规施肥+农家肥(SF+N).(SF+N)处理的甘蔗茎粗、株高、地上部干物质含量、生物产量、甘蔗产量、锤度、经济效益均最高,分别为33.93mm、368.6cm、82.78%、149.92t/ha、139.58t/ha、18.83BX、69792.45元/hm^2,与其它各处理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SF处理相比,SF60%处理提高了N、P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87%、1.63%;与SF处理相比,(SF+N)处理提高P利用率42.04%,SF80%处理提高K利用率4.12%.(SF+N)处理的甘蔗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最高.甘蔗K利用率最高的是SF80%处理,甘蔗N利用率最高的是SF60%处理.因此,在广西较肥沃的坡耕地上种植甘蔗,可以适当的减少化肥施用量,配施农家肥可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也能提高养分利用率.
简介: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本文以实验室构建的A2/O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废水处理过程化学成分和急性毒性的变化。采用紫外扫描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了处理系统各阶段出水的物质组分,并采用固相萃取和超滤膜分离等手段对水样各组分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芳香族物质等毒物的去除,焦化废水的急性生物毒性在该处理系统中被逐步削减,最终出水的毒性当量仅为原水的28%;不同组分的生物毒性测试结果显示,废水水样的强极性和中等极性有机组分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毒性当量,而这些物质主要在缺氧段及好氧段被削减;结合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可推断焦化废水中一类很难在A2/O处理系统中被完全去除的芳香族蛋白质类似物(Ⅱ区)很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是构成出水毒性的主要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