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调查湖南省黑老虎野生资源分布、种群、群落特征及其中药材储量,对湖南21个县市的黑老虎资源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表明:黑老虎主要分布于湖南的怀化、湘西、张家界、郴州、永州、邵阳等地,生长在海拔300m~1500m的山地疏林中,种群密度较小,仅为1株/m2,平均株高约8.91m,平均基径约1.25cm,其群落结构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且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大于灌木层和草本层,伴生植物种类丰富,包括22个科41个属共50种植物,湖南黑老虎中药材总蕴藏量较少,约为12288kg.因此,建议应重视和加强黑老虎野生资源保护,进行人工繁育和栽培,保证黑老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简介:基于谢高地等确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通过价值系数修正,分析长沙市2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的面积逐渐减少,城镇建设用地逐渐增加.1900~2014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渐减少,价值损失量为169329.89万元,损失率为5.44%.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排在前三位是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研究结果合理可信.
简介:借助3S技术,以湘江流域1990年及201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转变方向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等方面分析其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湘江流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增强,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草地面积减少,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耕地向外部扩张侵占林地,林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及建设用地;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变为森林;水域主要由耕地中的水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及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主要由于湖泊沼泽化;(3)水域及未利用地增长受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耕地和建设用地增长主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引起的.因此,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下致使耕地递减、林地减少趋势缓和、水域增加以及未利用地中的沼泽地面积增加.
简介: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最主要的环境演变驱动因子之一.为明晰LUCC对土壤重金属积累和污染的影响,根据前人研究,从场地、县域和流域/区域尺度总结了LUCC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研究发现,三个尺度上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被类型/格局是控制土壤重金属空间积累和分布的重要因子,土地利用/覆被可以直接吸纳或吸附重金属,亦能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从而控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活性,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直至污染.此外,论文阐明了LUCC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预测、规避和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在实践中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进行污染土壤修复的建议.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简介:近年来,大量的规模化养猪场的不断出现,任意排放的病死猪尸体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还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试验利用sq复合菌剂、病死猪、米糠、泥炭土作为原材料,在发酵箱内,经过7d反复发酵搅拌后生产有机肥的工艺流程,从微生物接种浓度、原材料的投放C/N比例、原材料的含水率、反应时的翻堆间隔时间方面进行单因子试验,探究复合菌剂在工艺流程中的最优反应参数.结果表明,微生物复合菌剂在接种浓度为2%,微生物与原材料碳氮比例为28∶1,原材料含水率保持在50~60%,12h堆翻一次的工艺条件下反应效果最佳.
简介:通过对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铅和石油烃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海水中镉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汞、铅和石油烃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加速生命试验法模型(AcceleratedLifeTestingmodel)的研究显示,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和铅平均浓度均已超过其对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的安全浓度.镉、汞、铅和石油烃对生物的长期致死率鱼类分别为4.5%、16.3%、0.0%和12.0%,甲壳类为0.4%、7.9%、0.3%和6.6%,双壳类为10.5%、0.2%、0.2%和2.3%.效应加和模型(IndependenceActionmodel)的估算表明,在镉、汞、铅和石油烃组成的复合污染条件下,渤海湾常见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的长期死亡率分别为29.7%、14.6%和12.9%,其种群增长率分别降低约6.4%、14.6%和12.9%.与镉、汞、铅和石油烃单种污染物暴露相比,其复合污染导致的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种群(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增长率的降低更明显.因此,复合污染是导致渤海湾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