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周期性海平面升降控制旋回性地层沉积-为指导,根据地震、测井和古生物资料,对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及其围区的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地层进行系统的层序地层分析,认识到该区的层序地层学特点取决于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由于长期处于陆架坡折以下的盆地环境,开平凹陷在低海面时期发育了低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下部的盆底扇厚度大,分布广,圈闭条件好,且紧邻生油凹陷,具备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条件。应结合与之有关的构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开拓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 标签: 开平凹陷 低位体系域 盆底扇 岩性圈闭 油气勘探意义
  • 简介:经用TSQ-70GC/MS/MS仪器分析,从北部湾盆地不同埋深的生油岩样品中,检测出4-甲基甾烷系列。根据质谱特征、标样共注、文献对照,确认其结构为4α-甲基甾烷和4β-甲基甾烷系列。对该区4β-甲基甾烷的分布及热演化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4α-Meααα(20R)/(4α-Meααα+4β-Meααα)(20R)甾烷是一个成熟度参数。

  • 标签: 4β-甲基甾烷 地质意义 成熟度 北部湾金地 生油岩
  • 简介:在研究泥岩盖层封气性的形成条件及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对3种类型泥岩盖层的封气性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既无生气能力又无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不存在阶段性,仅有毛细管封闭;具生烃能力但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可分为毛细管封闭和毛细管+压力封闭两个阶段;既具生烃能力又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可分为毛细管封闭、压力封闭+毛细管封闭+抑制封闭和毛细管封闭+替代封闭3个阶段.研究泥岩盖层封气性演化阶段,可以正确评价泥岩盖层的封气能力及其有效性.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和泉头组一、二段两套泥岩盖层为例,讨论了泥岩盖层封气性演化阶段的划分及其意义.

  • 标签: 泥岩盖层 封气性 演化阶段 研究意义 毛细管封闭 压力封闭
  • 简介:番禺4-2构造的钻探成功是近期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一次重要突破。富生油洼陷、洼陷边缘断层、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岩储盖组合、挤压背斜构造和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时间配置是番禺4-2构造成藏的五大要素。在区域研究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框架内,认真分析这些要素有利于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

  • 标签: 番禺4-2油藏 形成条件 勘探意义 富生油洼陷 挤压背斜 NW向断裂
  • 简介: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盆地,盆地中发育了众多的地震异常性。在对其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磁资料、钻井资料探讨了其形成机制,认为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异常是贯穿新生界古火山活动的遗迹。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地震异常体 成因机制 含油盆地 地震勘探 泥丘
  • 简介:对珠江口盆地5口井的海相中新统层序地层分析,发现了10个层序界面及9个最大海侵面,用综合生物地层年表确定了层序界面年代。大多数层序界面时间上可与深海沉积间断及氧同位素曲线正向偏移相对应,气候变冷及冰川型海退是形成层序界面的重要原因,本区占水深曲线与Haq等(1987)的海平面曲线对比表明,古水深的变化在二级周期上受沉降的海平面变化控制。本文探讨了中中新世早中期本区北东向古海流的加强事件及区域储盖组合与海平面相对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据层序地层分析将上、下第三系分界置于珠江组下部大砂岩底附近。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海相中新统 层序地层分析 层序界面 深海沉积间断 氧同位素
  • 简介:用GC/MS分析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烃源岩及原油样品,检测出丰富的C30甲藻甾烷和C28-304-甲基甾烷。根据色谱保留时间、质谱特征及与文献对比,确认出4α、23,24(R)-三甲基胆甾烷(20R)与4β,23,24(R)-三甲基胆甾烷(20R)结构及6个相应的C30甲藻甾烷异构件。研究表明,甲藻甾烷不仅是海相环境的生物标志物,而且也是湖相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物,在研究有机质的生源、沉积环境及油源对比中有特殊意义

  • 标签: 地质意义 辽东湾地区 生油岩 下第三系 甲藻甾烷 半咸水湖相沉积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微树脂,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和微粒。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和含气态烃包裹,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珠江口盆地自36Ma至今划分出23个三级层序,基本可与EXXON旋回图对比,但SB33,SB4.2未能识别,SB26.5,SB15.5和SB13.8为Ⅱ类层序,珠江口盆地的一级海平面旋回表现为大海进,与EXXON旋回图上截然相反,造成本区三级层序呈“退积充填”型式叠置,从而决定了珠江口盆地,(1)缺乏“前积充填”盆地中所具有的滚动背斜,盐丘、泥丘及底辟构造等圈闭类型;(2)发育良好的“海进底砂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层和长距离输导层;(3)礁/滩发育且总是被深水泥岩覆盖,形成良好的地层/岩性圈闭;(4)低位体系域中盆底扇及斜坡扇砂体总是被深水泥岩包裹,可能有潜在的大的油气富集。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层序地层 特殊模式 油气勘探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而孔隙充填物中的流体包裹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从有机包裹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