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系统研究渝东北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利用野外露头观测、实验测试分析、概率统计等多种方法,分别对2套页岩的分布、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条件及含气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套页岩均具有有机碳(TOC)含量高、成熟度高、厚度适中、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干酪根为主、含气量较高的特征;2套页岩均夹有薄层粉砂岩、细砂岩,富含石英、长石等碎屑组分,易于破裂形成裂缝、微裂缝,为页岩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及储集空间;2套页岩均对甲烷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现场解析平均含气质量体积分别为1.07m3/t和2.30m3/t。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2套页岩有利区分布面积,采用条件概率体积法对其资源潜力分别进行了评价,得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量分别为0.42万亿m3和0.38万亿m3,均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城口地区的明中—厚坪一带和巫溪地区的咸水—文峰—大同一带均可作为渝东北地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简介:致密油资源评价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专家对其资源潜力和规模的认识差异较大。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属典型的致密油,烃源岩厚度、成熟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均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建立了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致密油有利区分级地质评价标准,优选出油气勘探的3级评价区。以EUR(EstimatedUltimateRecovery)分级类比法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研究为核心,应用油井产量递减规律进行不同评价区单井EUR值求取,运用合理开发井距法、探边测试法和微地震裂缝监测法等3种方法开展了井控面积参数研究,并进行了多方法相互印证,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勘探生产中,有效地指导了油气勘探部署,该方法对其他致密油评价区也具有参考价值。
简介:为进一步挖潜地下石油资源.许多学者进行了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结合给出的微观剩余油仿真定义的分析.阐述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现阶段我国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实验环境与地下真实环境相差较大、忽略岩石的润湿性、仿真基本上在二维空间开展及没有准确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之后对已有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提出了6点展望:提高物理实验质量、利用分形几何理论、CT技术、结合油田地质特征、构建三维微观孔隙结构及建立完整理论体系.微观剩余油仿真对揭示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综述各家之言.以期为将来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准确地进行产能评价对于气藏的高效、合理开发十分重要。根据厚层气藏的生产特征,不能采用单一的平面径向流或球面向心流产能方程来评价其产能。因此对以往的产能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气层分为射开层段和未射开层段,根据渗流力学原理推导了球面向心流的拟稳态产能方程。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出了厚层气藏气井2个层段的拟稳态产能方程,并导出了整个生产层段的产能计算公式。实例分析表明:气井打开程度、近井地带表皮效应和气体渗流非达西效应等因素对于产能计算影响较大,基于改进模型的拟稳态产能方程比稳态产能方程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该研究成果为厚层气藏气井的产能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计算方法。
简介:AVO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石油勘探中的一种重要技术,针对非均质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AV0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波动方程差分数值解方法.研究了横向变速小尺度体的AVO特征,讨论了横向小尺度体的宽度和速度变化对反射系数的影响,然后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拟合出了反射系数变化量与小尺度体宽度和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并结合测试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拟合公式与测试数据之间的误差小于0.5%,较好地反映了小尺度体宽度及岩石弹性参数对反射系数的影响。该公式可为利用AVO异常来预测小尺度体的宽度和岩石弹性参数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横向小尺度变速情况下反射系数精确表达式的验证提供保障。
简介: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侏罗系目的层由于埋藏深、储层薄,砂泥岩波阻抗差异小,使用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很难得到满意的储层预测效果。而由于该区地表为沙漠。使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在叠前道集上很难看到AVO异常响应特征,使叠前AVO油气检测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对叠前不同角度道集的叠加得到地震资料,再进行井震对比分析,发现能够反映地层流体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来进行油气检测。利用多个角度叠加数据体进行同时反演得到的泊松比等弹性参数资料,与已知井油气显示情况符合程度高。该方法结合了叠前地震资料信息丰富和叠加资料信噪比高的优点,为沙漠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叠前反演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思路。
简介: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是以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优选以及重点领域风险勘探为中心任务,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优势和手段,以物探、地质等多学科紧密结合为特色的科研机构。现有博士74人、硕士1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