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南阳凹陷廖庄组和核一段异常压力均不发育,声波速度主要受最大历史埋深影响.选取凹陷中心和凹陷边缘典型井,利用廖庄组和核一段泥岩声波速度资料建立正常泥岩声波速度与深度相关关系,并计算南阳凹陷古纪末地层抬升量.结果表明:古纪末地层抬升量为400~1000m;凹陷西部和南部地层抬升量较小,向凹陷北东方向地层抬升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1000m.通过对抬升量平面分布分析,认为魏岗—北马庄构造带地层大规模抬升导致了异常低压形成,地层抬升引起减压增容效应和油气泵吸作用均可增大储层内油气储存空间,形成低势区,从而促进油气在该区成藏.

  • 标签: 古近纪 油气成藏 声波速度 抬升量 南阳凹陷
  •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深入,岩性和低幅度构造越来越重要。就低幅度构造而言,除地层岩性固有因素外,长波长静校正是影响低幅度构造描述关键因素。产生长波长静校正主要原因是复杂地表区地表速度结构建立精度不够及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刻画不准。因此,采用分层约束建模思路,首先用微测井资料建立低速层模型,然后用小折射、VSP资料联合建立降速层模型,获得全局寻优非线性层析反演初始模型,进行分层约束层析反演地表建模,建立高精度地表速度结构。基于VSP及实测井深约束,采用协克里金方法优化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通过以上2种策略,很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X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很好应用实效。

  • 标签: 复杂地表 长波长静校正 分层约束 速度结构 约束层析反演
  • 简介:采用室内研究方法,对CO2含量分别为10%,30%,50%,70%,90%,100%天然气样品做了3个不同温度(20℃,30℃,40℃)下恒组成膨胀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CO2含量由10%增大到100%,天然气样品临界温度由-69.86℃增高到31.4℃,临界压力由4.85MPa增高到7.38MPa;温度不变,压力一定时,随着天然气中CO2含量增高,天然气样品相对体积呈增大趋势,不同CO2含量天然气样品随压力降低其体积膨胀规律表现出了类似CO2超临界状态特征。以上认识对CO2和天然气混合气体驱油施工及今后更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CO2 膨胀实验 相对体积 超临界 黏度
  • 简介:屋油田左旋走滑构造运动开始于沙河子—营城组沉积末期,至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时最为强烈,形成了小宽走滑带等3个NE向挤压走滑带。三维地震研究表明,屋油田走滑构造样式并非单纯走滑,而是呈前期走滑后期伸展或前期走滑后期挤压发育状态,出现了负花状、"F"型、反"Y"字型和正花状等构造样式。左旋走滑运动产生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屋油田沉积沉降中心发育,而且对油气运聚也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左旋走滑 构造样式 石油地质意义 十屋油田
  • 简介:为了更简便地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通过断层岩排替压力与所封闭储层排替压力对比,预测了断层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下限值,以此建立了一套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5号构造f-np5-2断层对东三段下部1~7号储层侧向封闭性判断中。结果表明: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1~3与6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大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下限值,断层侧向上封闭,有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油层;f-np5-2断层在东三段下部4~5与7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小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下限值,断层侧向上不封闭,不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干层。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结果与目前NP503井东三段下部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可行

  • 标签: 断层岩 泥质含量 侧向封闭性 判别方法 南堡凹陷
  • 简介:通过大量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部分地震资料,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辽东湾盆地古系划分为2个超长期、6个长期、18个中期和数10个短期旋回层序。在综合长期层序界面和结构特征基础上,选择长期旋回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得出了长期旋回古地理演化规律为:在LSC2和LSC3时期,以发育浅湖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LSC4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到LSC5和LSC6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形成浅湖→湖底扇→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和砂体展布规律。从而为有利储集砂体预测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层序-岩相古地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古近系 辽东湾盆地
  • 简介:基于22口探井取心、测录井、地化及分析测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金湖凹陷古系戴一段具备阜四和阜二段2套烃源岩多源供烃有利条件,其中凹陷断裂带油气来自阜四段烃源岩,斜坡带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戴一段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与上覆“五高导”泥岩组成良好储盖组合。同时本区还具备了由砂层、断层、不整合面3种类型通道共同构成良好油气运移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金湖凹陷构造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其中构造成藏模式又可分为断裂带和斜坡带2种成藏模式,这对优选有利区带及下步勘探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戴一段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 简介: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田聚驱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重要资料。文中建立了基于油水两相流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以Carreau模型为基础黏弹性聚合物驱微观渗流过程。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水驱、聚驱渗流过程,得到了水驱和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变化趋势相吻合,验证了采用孔隙网络模型预测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有效性。结果表明:孔隙网络模型能充分体现毛管压力作用,在相同水饱和度下,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低于常规油/水水相相对渗透率,聚合物驱残余油饱和度比常规水驱低,说明采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孔隙网络模型 相对渗透率 Carreau模型 黏弹性 微观模拟
  • 简介:在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中,沾污给测量精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中分析了沾污类型及沾污消除校正系数,根据吸水剖面中分配前同位素沾污并不影响资料解释结果,分配之后沾污破坏了地层注入量、同位素滤积量及放射性强度三者之间正比关系,以及影响分层相对注水量解释精度这些特点,介绍了沾污校正沾污面积归位模型及计算方法,并把该方法应用于资料解释中,取得了理想效果。

  • 标签: 沾污类型 沾污面积 归位模型 计算方法
  • 简介: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浊沸石在不同成岩流体中溶解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①浊沸石溶解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增量(△G)在埋藏成岩条件下都小于0,因此浊沸石溶解反应在埋藏成岩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以自行发生;②浊沸石溶解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增量(△G)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深埋藏条件下浊沸石溶解反应趋势弱于浅埋藏或地表条件;③在较高RCO2条件、酸性环境、流体中Ca2+被移走、存在大量K+情况下,浊沸石容易溶解形成次生孔隙;④浊沸石溶解反应具有减体积效应,其中在K+存在流体中,Lm—Ill反应体积减少最多,同时该反应消耗了K+,克服了钾长石溶解动力学障碍,使得更多钾长石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因此,浊沸石溶解生成伊利石和石英有利于储层形成。

  • 标签: 浊沸石 热力学 溶解 次生孔隙
  • 简介: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与井壁围岩接触产生水化作用会导致井壁围岩变形,引发井壁缩颈坍塌、破裂等事故。根据弹塑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相关理论,应用最大张应力准则,在黄氏模型基础上考虑了钻井液在岩石孔隙中渗流而在井壁围岩所产生附加应力场、岩石孔隙度和钻井液水化作用影响,建立了泥页岩破裂压力模型,结合现场压裂实验数据和不同含水率泥页岩岩心三轴压缩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泥页岩破裂压力预测值、泥页岩含水率与抗张强度和破裂压力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相比,误差为3.65%,更加接近实测地层破裂压力,破裂压力和抗张强度均随着含水率升高而降低,说明水软化了泥页岩,降低了它力学性能。

  • 标签: 泥页岩 破裂压力 水化 渗流 含水率
  • 简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系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微体古生物化石 孢粉 沉积环境 古近系 平湖组 西湖凹陷
  • 简介:大港探区断层发育,地质情况复杂。研究断块区岩相古地理情况,对寻找隐蔽非构造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歧口凹陷区特有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形成了大量岩性-地层圈闭。文中着眼于歧口凹陷岩相古地理条件,从岩性圈闭形成因素出发,以歧口凹陷滨海斜坡区为实例,探讨了在岩性-地层圈闭发育区获得高产井可行性。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岩性圈闭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 简介:柴北缘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复杂地区进行,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瓶颈。绿山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初至时间和射线路径反演出地表速度模型,然后求取静校正值,从而消除静校正影响,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应用于柴北缘地区,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精度,较好地解决了该区静校正问题。

  • 标签: 静校正 层析 近地表速度模型 低速带 初至时间
  • 简介: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波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对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 标签: 低信噪比 盒子波技术 共接收点道集 雷达图分析 干扰波属性
  • 简介:地震储层学是在地质和地震理论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实现储层建模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等是地震储层学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和地质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学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学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三维可视化
  • 简介:以北京市通州区现代潮白河白庙沉积体为例,通过对深挖探槽、探坑和野外剖面的详细解剖,结合密集采样分析结果,详细研究了现代潮白河白庙沉积体内部沉积相类型。研究表明,现代潮白河白庙沉积体是一个曲流河沉积体。在现代潮白河白庙沉积体内部,共识别出8种岩相,即块状层理细砾岩相(泥砾为主)、大型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相、小型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相、同沉积变形层理细砂岩相、平行层理细砂岩相、板状和波状交错层理细砂岩相、薄层块状层理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相及块状层理泥质粉砂岩相;主要发育了2种沉积亚相和5种沉积微相,即河道和河漫滩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微相。潮白河白庙沉积体在垂向上共发育了3期沉积旋回,其形成主要受沉积物供给、气候和河岸性质控制。现代潮白河岩相和沉积相研究,对于寻找古代曲流河岩性油气藏会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对潮白河今后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现代沉积 曲流河 探槽 潮白河
  • 简介:致密气藏开发普遍采用多段压裂水平井开发模式。为了准确评价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并确定气井合理配产,实现气井高效开发,基于保角变换理论和气水两相渗流理论,同时将基质有效渗透率作为变量考虑压裂施工和气井产水对储层有效渗透率影响,建立了压裂水平井气液两相产能方程。通过实际生产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无因次泄气边界大于0.55时,气井生产压差随配产增加呈下凹型快速增长;相同气井产能条件下,水气比越大气井所需生产压差越大;水平段方向与Ky方向平行时,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Ky/Kx越大,相同产气量时生产压差越小;水平段与渗透率主值方向夹角θ<30°时,相同产气量条件下气井生产压差几乎不变。因此,从降低压裂水平井储层压力损失角度考虑,布井时必须充分考虑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和水平井水平段方向影响,同时注意控制气井配产和采取必要控水排水措施,以便达到更好开发效果。

  • 标签: 压裂水平井 气水两相渗流 保角变换 渗透率各向异性
  • 简介:川中地区震旦系岩溶风化壳储层缝洞系统复杂、非均质性强、上覆泥岩对储层地震反射影响较大,使储层地震响应及AVO特征均不明显,给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带来了较大困难.运用基于匹配追踪算法子波分解重构技术有效剔除了泥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子波分解重构技术可将以往只能从宏观上整体描述地震数据分解为不同形状、不同频率和不同能量子波,然后根据需要对分解得到子波进行合理重构,其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均较高,为含有强反射干扰复杂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 标签: 子波分解 匹配追踪 子波重构 储层预测 气层检测
  • 简介:渤中26油田4-1992砂体中泥岩隔夹层发育影响了对该砂体高效开发。为了预测研究区泥岩隔夹层横向分布范围,在精细分析该区隔夹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对该区隔夹层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在用不同属性计算方法进行多种实验分析后,优选了均方根振幅、负振幅之和以及能量半衰时3种地震属性,并采用地震属性聚类分析综合研究思路,对研究区隔夹层横向分布范围进行了识别与刻画。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泥岩隔夹层主要发育在砂体中部,并呈现出不稳定横向分布特点。该研究思路对其他复杂断块油田隔夹层识别与刻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类似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 标签: 地震属性 聚类分析 隔夹层的成因 隔夹层的识别 渤中26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