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在二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认为地层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前提下,良好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性油藏形成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性油藏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决定性因素;砂体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性圈闭成藏关键。上述4个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性油藏成藏。

  • 标签: 运移通道 流体特征 储层临界物性 砂体封闭性 岩性油藏 四元成藏
  • 简介:为解决HV高强度凝胶堵水技术现场效果与室内性能评价存在差异等问题,以吴起区块延10油藏为例,提出了关井后管柱内动态压力对凝胶堵水效果影响,并通过添加LCR促进剂优化出一种改进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基于成胶时间、稳定性、动态压力及安全性能等进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快速成胶可以解决动态压力对凝胶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优化得到了改进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即为0.8%改性聚合物主剂+5.5%低聚酚醛树脂交联剂+0.03%助剂+0.012%LCR促进剂,其成胶时间、成胶强度、老化稳定性、施工安全性均符合封堵要求和施工要求,并能在动态压力下保持稳定性和抗剪切作用。矿场试验后,取得了很好增油降水效果,措施井降水最高达37.78%,平均日增油2.89t,且有效期达9个月,取得了良好堵水效果。

  • 标签: 凝胶 动态压力 稳定性 抗剪切作用 矿场试验 措施井
  • 简介:龙门山与川盆地结合部位横跨川西坳陷和龙门山两大构造单元,包括龙门山前山带和龙门山前缘,二者以灌县—江油(关口)断裂为界。由于龙门山自北西向南东多期逆冲推覆,使得盆山结合部位断裂发育,且地层隆升遭受剥蚀,因此,油气保存条件对该区油气探勘至关重要。文中主要利用盖层、压力和沥青分布特征,并结合龙门山天然地震分布,对盆山结合部位油气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县—江油断裂上盘区域隆升剥蚀作用强烈,大面积出露下古生界地层,油气保存条件遭到破坏;其下盘深部海相层系则存在膏泥岩保护,是将来深部勘探有利区;龙门山前缘地层发育完全,油气保存条件好。

  • 标签: 油气保存条件 盆山结合部位 龙门山 四川盆地
  • 简介:该文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罗家寨地区断裂构造形迹为基础,结合生产现场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对该区古构造应力场及嘉陵江组嘉2段底部裂缝发育与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嘉陵江组地层裂缝非常发育;②裂缝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特别是断层交会部位和构造高点等部位。

  • 标签: 嘉陵江组 数值模拟 裂缝预测 罗家寨构造
  • 简介:页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可为页岩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基础参数,但是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表征页岩微米—纳米孔隙结构。以川盆地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常用氮气(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页岩测试手段原理及优缺点,提出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法测得累计孔径分布来拟合页岩核磁T2谱相对应累计孔径分布,优化页岩核磁T2谱与孔径转换系数C,进而应用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来表征页岩中不同尺度孔隙分布。该方法可以弥补传统低压氮气吸附与高压压汞联合表征方法不足,因为高压压汞法测试可能会导致页岩破裂,产生大量微米裂缝,这些微裂缝很难与天然微裂缝区分开。此外,核磁共振具有对岩样加工简单、人工破坏性小、测试不需外来压力等优点,因此推荐低压氮气吸附法与核磁共振法联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方法,它能科学、准确地表征页岩孔喉分布。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双峰或三峰特征,主要孔径为0.2~100.0nm,介孔和微孔占优势,孔隙体积百分比分别为67.75%和25.33%。最终明确了该区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方法。

  • 标签: 页岩 孔隙结构 低压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定量表征
  • 简介:受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等因素影响,礁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定量表征其非均质性对储层预测及油气田开发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普光气田礁滩储层为例,通过优选综合指数法及渗透率参差系数法对该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2种表征方法结果一致,且与地质认识相符。避免了单参数表征带来不确定性,同时也避免了表征参数无界影响。以上方法实现了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真实地反映了普光气田礁滩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特点,并可为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定量表征 综合指数法 渗透率参差系数法 非均质性 礁滩型储层 普光气田
  • 简介:根据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设计原理、结构及测量方式.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对裂缝响应,模拟了测井响应随裂缝宽度、裂缝延长深度、电阻率对比度及裂缝倾角变化关系,并考察了仪器对2条水平裂缝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水平裂缝宽度和电阻率对比度变化对测井响应有明显影响:高角度裂缝测井响应出现明显不对称现象;双水平裂缝间距小于5mm时.2条裂缝无法分辨开来。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利用电成像测井进行裂缝识别及定量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有限元 数值模拟 裂缝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 简介: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识别的难点和技术现状,文中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缝洞储层识别问题,简单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完成若干有关缝洞储层识别研究项目的成果,包括各种类型缝洞储层模型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地震波场分析结果、缝洞储层识别方法以及中国西部地区成功识别缝洞油气藏实例。

  • 标签: 缝洞型储层 碳酸盐岩 正演模拟 储层预测
  • 简介:砂岩输导体系作为一种主要油气输导体系,在博兴洼陷油气运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博兴洼陷高89块地质背景基础上.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岩心、地层测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运用地质建模方法建立该区块沙上亚段三维空间等时地层格架模型,然后通过沉积相建模做出砂体空间展布图,并以沉积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最后结合该区块砂体连通性及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分析认为.纯下次亚段1砂组物性最好,高89井、樊142井和樊5—3井附近砂体最为发育且物性好,可作为优势输导体系,通过断层封堵可成为有利油气聚集区。

  • 标签: 砂岩输导体系 地质建模 砂体连通性 沙四上亚段 高89块 博兴洼陷
  •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和露头描述,在川盆地上三叠统发现了大量遗迹化石,为该盆地沉积相的确定提供了重要证据。遗迹化石可分为3大类,即形态清晰动物遗迹化石、逃逸构造和古植物根迹(主要为须状根迹)。形态清晰动物遗迹化石可分为3大类7属10种(包括2个未定种):①居住迹包括Skolithoslinearis,S.verticalis,Arenicolitesichnosp.,Cylindriumichnosp.,ophiomorphanodosa;②进食迹包括Planolitesbeverleyensis,Pmontanus,Palaeophycustubularis,andPstriatus;③牧食迹包括Cochlichnusanguineus。根据遗迹化石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3个遗迹组合:①Cochlichnu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主要由进食迹和牧食迹组成,形成于潮间泥坪沉积环境,局部地区发育沼泽;②Cylindricum-Planolites遗迹组合,以居住潜穴和进食潜穴为主,遗迹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代表了潮间带沉积环境;③Skolithoslinearis遗迹组合.由长垂直或高角度倾斜悬食居住潜穴构成,形成于潮间砂坪和水下分流河道.环境水体能量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 标签: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 简介:为了研究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川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前景和有利地区。研究发现,拉张槽控制油气成藏基础条件,即烃源岩、储集岩和优质源-储组合发育,为油气成藏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古隆起是油气运聚指向地区,控制古油藏和古气藏形成与演化,奠定了油气成藏主要聚集区,属于油气藏建造过程;盆山结构则进一步改变盆地内构造格局,再分配和调整古油气藏,形成现今油气藏,属于改造过程。拉张槽是油气早期富集最根本控制因素,古隆起是油气运聚指向地区,盆山结构是油气晚期散失最主要控制因素,从基础到建造再到改造一系列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控制了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在此基础上,推测川西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是未来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主要有利地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基本条件,可能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天然气富集区,理由为:1具有以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为主多源供烃系统;2具有多时代优质储集层叠合层系;3具有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立体输导网络;4具有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膏盐等构成多级封盖系统。

  • 标签: 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特征 主控因素 四川叠合盆地
  • 简介:对川东五百梯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该区长兴组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超大溶孔和溶洞为主,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礁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孔隙结构较差,整体上属裂缝-孔隙低孔、中低渗储层;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其中受海侵背景影响台缘礁、滩相带控制了储层时空分布,礁坪浅滩、骨架礁和粘结礁为最有利储层发育微相,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对储层改造至关重要,优质储层形成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早期溶蚀作用、中期中—深埋藏溶蚀作用、晚期深埋藏溶蚀作用以及与TSR有关氢硫酸溶蚀作用多期叠加结果。

  • 标签: 礁、滩相 储层特征 埋藏白云石化 溶蚀作用 上二叠统长兴组 四川盆地东部
  • 简介:针对松辽盆地南部GD区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分析等资料,对泉段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泉段储层砂岩主要发育压实剩余孔隙、胶结剩余孔隙、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其中粒间溶蚀孔主要由粒问杂基及胶结物、长石及岩屑边缘溶蚀形成,粒内溶蚀孔主要由长石粒内溶蚀或岩屑内部易溶组分溶蚀形成.局部层段发育少量构造裂缝对储层储集物性改造具有一定作用。现今储层发育孔隙类型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低能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决定了该区具有细粒、多泥质储层岩石学特征及较差原生孔隙发育特点;压实作用决定了压实剩余孔隙大小和发育程度:胶结作用是破坏原生孔隙主要因素,而碳酸盐胶结作用为后期溶蚀孔隙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储层孔隙性。系统分析大量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首次明确GD区泉段砂岩为混合成因孔隙类型储层.孔隙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后期形成溶蚀孔对储层物性改善具有极其关键作用.广泛发育杂基内微孔对储层物性贡献不大。

  • 标签: 孔隙成因类型 控制因素 泉四段 GD区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早、晚2期流体包裹体。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主要为80~100℃;晚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主要为120~140℃,成熟度较早期也较高。推断川盆地中部致密砂岩储层油气充注、运移经历了2个主要期次,早期发生于晚侏罗世,晚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这与油气藏饱和压力得出结果相符。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致密砂岩储层 须家河组 三叠纪 四川盆地
  • 简介:在分析总结储层研究在不同阶段基本特点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储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层学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储层学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层地震实验突破是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地震储层学今后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层从不同地震波发射和接收2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波动和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层表征这一最终目标。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双相介质理论 定量关系 储层地震实验
  • 简介: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研究尤其是优质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对川盆地海相页岩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对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有利储层形成主控因素。研究区地层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方解石、白云石及黄铁矿等含量较低;干酪根类型以腐泥(Ⅰ)为主、腐殖腐泥(Ⅱ_1)次之;TOC质量分数为0.10%~8.67%,平均为1.49%,R_o为1.63%~2.81%,平均为2.18%;地球化学特征为富有机质和高—过成熟;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其中粒间孔、有机质孔及构造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受沉积环境、页岩脆性及有机质丰度与成熟度等因素影响。

  • 标签: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东部
  • 简介:针对叠后地震预测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洞缝储层精细刻画及流体识别等方面存在不足,开展了叠前地震预测与描述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并在4个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在叠前反演方面,通过测井岩石物理分析,优选储层敏感参数,指导叠前弹性参数反演,进而预测储层物性;②在“串珠”反射有效性识别方面,主要利用AVO属性进行流体等充填物识别,对叠后剖面上“串珠”反射去伪存真;③在裂缝储层识别方面。利用叠后/叠前多尺度裂缝预测技术研究裂缝分布规律,提高储层识别精度;④在洞缝储层空间雕刻方面,对有效洞缝储层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缝、洞空间配置关系。通过连续4年叠前地震预测与描述技术攻关,叠前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为洞缝储层高效井组建立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洞缝型储层 弹性参数反演 AVO分析 流体识别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岩中发育放射轴状纤维状胶结物(RFC),虽然已完全白云石化,但仍然具有双晶面弯曲(波状消光)且远端收敛特征,高锶、高钠和暗阴极发光等反映海源流体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层状胶结物和内部沉积物等RFC其它特征。RFC原始矿物是海水环境中沉淀高镁方解石,其存在说明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长兴组海绵礁发育于陡峭台地边缘,并具有千万年尺度长期与海水接触地质条件。RFC中内部沉积物存在说明胶结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并有短时间间断,虽然这种间断与短时间海平面下降有关,但就RFC发育整个千万年尺度时间来说,海平面是上升,生物礁建造速度与海平面上升幅度基本一致。

  • 标签: 台地边缘礁 RFC 海水胶结物 长兴组 四川盆地东北部
  • 简介: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性油藏成功勘探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个3000万~5000万t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新局面。

  • 标签: 地层-岩性油藏 勘探 巴音都兰凹陷 乌里雅斯太凹陷 吉尔嘎朗图凹陷 赛汉塔拉凹陷
  • 简介: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2套重点层位,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地质特征,并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特征为"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产气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组页岩。筇竹寺组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较差主要原因。

  • 标签: 页岩含气性 不整合面 排烃作用 有机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