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长白山圆池泥炭剖面总有机碳含量、总正构烷烃含量、奇偶优势指数、(C23+C25)含量和2C31/(C27+C29)比值,讨论了泥炭发育不同时期植物输入情况,同时结合210Pb测年建立的年代序列来探讨该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约1400年前,气候干冷,圆池尚没有出现沼泽化;1400年开始,气候稍暖,少量植物输入,圆池开始沼泽化;约从1860年至今,气候逐步转暖,大量植物输入,圆池沼泽化速度加快。

  • 标签: 长白山圆池 沼泽 泥炭 总有机碳 总正构烷烃 奇偶优势指数
  • 简介:金衢盆地连片、集中分布有较厚的第四纪古红土。选择汤溪(TX)加积型红土剖面进行了磁学、色度和粒度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上段的表土层和均质红土层磁化率高,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剖面中段的网纹红土层磁化率低,磁性矿物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如赤铁矿)含量为主;剖面底部的黄色网纹化砾石层磁化率低,磁性矿物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为主。2)色度指标值(a*、b*、L*)偏高说明东部季风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不同层位的差异说明不同层位具有不同的成土环境。3)粒度组成显示有一定的风成沉积特征,比较一致,以粉砂为主,但不同土壤层之间存在差异。剖面底部黄色网纹化砾石层可能为干冷的早期河流沉积环境;中部网纹红土层反映的是暖湿多水而且干湿交替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上部均质红土层则反映了与现代区域气候相似的沉积环境。

  • 标签: 金衢盆地红土 环境磁学 粒度 色度 环境记录
  • 简介:以新济洲湿地为例,研究了长江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恢复工程方案.新济洲湿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市江宁区段,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新济洲湿地的野外研究,分析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从湿地生境、生物、结构与功能方面阐述了生态恢复的总体构想,研究了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新济洲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栖息地、基底、水体和土壤的恢复;湿地生物恢复途径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外来物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内容包括生态序列重建,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有景观建设、功能区建设、生态定位站、血吸虫防治、植被移植、防护林和河道整治等;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包括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 标签: 新济洲湿地 生态恢复 长江洲滩湿地
  • 简介:对福建长乐东海海岸沙丘进行光释光测年(OSL)分析,根据毗邻海岸沙丘的光释光年代以及环境考古年代校验,初步确定了长乐海岸带近300a来的海岸沙丘发育的时段。在光释光年代学确定的统一时间标尺基础上,采用粒度参数作为环境代用指标,讨论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长乐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长乐海岸沙丘砂粒度特征表现出典型风成砂的特征: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峰态,粒级较集中;2)长乐东海海岸沙丘发育于1714年以来,长乐海岸带海岸沙丘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AD1800以前、AD1800—1868、AD1896年至今;3)近300a来东海沙丘发育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冬季风较强的时期海岸风沙活动频繁,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 标签: 海岸沙丘 OSL测年 粒度特征 福建长乐
  • 简介:湿地退化、恢复和重建是当前湿地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中国湿地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典型的海岸湿地,河口湿地在围垦、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面临着自然来水减少、水盐失衡、植被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多种威胁。介绍了当前中国河口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四大主要河口湿地的退化现状,针对已经开展的河口退化湿地恢复的现状,总结了目前中国河口退化湿地恢复所面临的问题,展望了今后河口退化湿地恢复研究的趋势:开展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与退化机制研究;发展河口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加强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以及建立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

  • 标签: 河口 湿地 退化 生态恢复
  • 简介:人类活动导致浅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海洋生境被破坏、浅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资源日益衰退。传统的浅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模式仅限于单一生物修复技术,本研究以浅海湿地生态修复原理为基础,综述前人研究,提出了关于浅海富营养化修复和生物资源恢复的关键设施和技术,以期为中国退化浅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 标签: 浅海 湿地生态系统 富营养化 生境 生物资源
  • 简介:10月15日,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开展集体学习。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厅领导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黑龙江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开展了专题研讨。

  • 标签: 理论学习 集体 国土资源厅 习近平 依法治国 黑龙江
  • 简介:根据采自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亚高山水系源头地带(大致25°40’N,118°11’E)泥炭沉积洼地的孢粉纪录,对该地区亚热带山地植被近4000年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孢粉记录和其他沉积资料显示,3个取样点的泥炭沉积开始于4000年前,很可能是全新世后期气候转冷的结果.在距今4000~1200年前期间,戴云山脉上部(海拔1300~1600m)的植被为亚热带针阔叶混交类型,优势种属包括Cryptomeria(柳杉)、Castanopsis(栲)、Quercus(栎)和Tsuga(铁杉)等.距今1200年前左右,该区域的植被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表现在上述优势属种的孢粉在样品总孢粉数的比例突然下降,而Pinus(松),Gramineae(禾本科)以及Dicranopteris(芒萁)等属种的比例则提高了.这次剧烈的植被变化在其中的一个泥炭钻孔中留下了一层粘土记录,它代表了当时流域内植被受破坏后出现的严重土壤侵蚀.从泥炭沉积提取的孢粉记录还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广泛分布的松林是一种次生植被,它是人类不断干扰的结果.

  • 标签: 戴云山脉 孢粉集合 泥炭沼泽 人为干扰 泥炭沉积洼地
  • 简介:红树林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类型,但因人为的破坏,我国红树林面积和资源锐减,现有红树林湿地中不少处于退化状态,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福建泉州湾红树林湿地开展了不同滩涂立地、造林方式、栽植不同密度下桐花树、秋茄的生态恢复试验,进行了各种造林方法的经济投入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岸湿地进行植被恢复和造林地规划时,应重视滩涂潮汐浸淹深度的影响,尽量选择浅滩地、中滩地营造红树林.桐花树移植天然小苗,秋茄采用胚轴插植方法造林,成活率达83%以上.造林初植密度以0.5m×1.0m适当密植为宜.红树人工林通过消浪、促淤、降低风速等作用达到了保护海岸的目的.

  • 标签: 红树林湿地 生态恢复 泉州湾 植被类型 造林方式 不同密度
  • 简介:近日,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

  • 标签: 科技创新 科技体制改革 夯实 能源技术 自然资源部 科技革命
  • 简介:以14C测年为基础,构建了天湖山泥炭剖面的年代序列,通过对研究区泥炭腐殖化度与有机质的分析研究,发现者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共同记录了研究区约9.5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出3个主要阶段:1)早期(9.5kaBP-6.3kaBP)泥炭腐殖化度最低,指示气候湿热,其中7.9kaBP-6.3kaBP为整个剖面腐殖化度最低值阶段,可能为研究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全新世大暖期)阶段;2)中期(6.3kaBP~2.8kaBP)泥炭腐殖化度较低,指示气候温凉湿润;3)晚期(2.8kaBP以来),泥炭腐殖化度偏高,波动较大,指示气候温凉偏于.利用redfit红色噪声谱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变化时间序列中存在948a、268a、342a的准周期,反映了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 标签: 泥炭 腐殖化度 全新世 古气候 福建天湖山
  • 简介: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经成为决定西南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植被的生态恢复无疑是极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物种选择又是重中之重.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阅读和野外实地考察,针对喀斯特分布极广且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喀斯特山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所选择的物种分布现状,对其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希望能对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恢复,尤其是对即将全面铺开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结果表明:在贵州省78个岩溶县(市、区)的328个地点,共调查收集到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87种,其中生态林物种26种(主要是松、杉、柏、香椿、杨树和车桑子等),经济林物种47种,包括26种药用植物(太子参、天麻等)和其他21种经济林物种(茶、油茶、梨、桃、李、板栗等),另外有牧草14种(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这些物种聚集或零散种植在不同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区:A区(黔西高原山地)、B区(黔中丘原山地)、C区(黔东低山丘陵)和D区(无石漠化).就恢复效果而言,油茶、茶、中药材、花卉栽培及草地畜牧业均显示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板栗、核桃、花椒、桃、梨等经济林物种也在其生长适宜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植被生态恢复中所营造的人工林,均存在树种单一、物种配置简单、经营粗放等问题,林分的整体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亟待进行改造;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物种配置措施.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植被恢复 评价 物种配置
  • 简介:江湖阻隔造成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出退化态势。维系洪湖湿地生态功能需要一定的水量与适宜的湖泊生态水位。根据洪湖湿地的综合生态功能对湖泊水位的不同要求,确定了洪湖合理的生态水位,以作为科学调度控制水位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有机的江湖联系机制,合理而科学地调节洪湖与长江的关系,有利于恢复洪湖湿地生境,保护流域内生物多样性。

  • 标签: 湿地 生态水位 江湖联系 洪湖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林业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为加强和规范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使用管理,推进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林业生态保护恢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国发[2017]54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 标签: 资金管理 林业生态 保护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资金使用效益
  • 简介: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红树林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运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进行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是非常必要的。阐述了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恢复主要种植树种的选择、种植和抚育以及采取的工程措施。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恢复获得成功,该实践经验旨在为中国红树林恢复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红树林 生态恢复 实践经验 淇澳岛
  • 简介:近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定自2017年10月9日到2019年年底,开展“三调”工作,2020年汇总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并将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报国务院。

  • 标签: 国土调查 调查数据 国务院 办公室 路线图 时间表
  • 简介:10月31日,省纪委监委驻厅纪检监察王宪坤、柳柏到省厅驻农垦红兴隆国土资源分局检查指导工作。红兴隆分局局长纪树军围绕履行“一岗双责”制度情况,不动产登记窗口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以及2017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情况进行工作汇报。

  • 标签: 检查指导工作 纪检监察 分局 国土资源 检查工作 整治工作
  • 简介:于2015年10月10-12日,在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和天然湿地中,采集水样,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水质指标。将研究区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各类水域的标准进行对比;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水质指标间的关系,对比二者的水质。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天然湿地相似,但是,恢复湿地水体中的硝态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符合或劣于Ⅴ类水域标准,3种聚类方法的分析结果都显示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的水质差异明显,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硝态氮含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显著相关(n=8,p〈0.01),说明由于长期开垦,使滞留于恢复湿地土壤中的氮、磷等物质进入恢复湿地水体中,使恢复湿地水质变差,并且随着水的流动向周围湿地扩散。

  • 标签: 水质 恢复湿地 挠力河流域
  • 简介:距今4—3千年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4.09—2.84kaBP东北地区南部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4.09—3.8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较为稳定,期间在约3.95kaBP前后出现短暂的夏季风小幅度减弱,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类似,推测4.2ka事件应早于4.1kaBP,支持早前南方石笋记录的结论;3.85—2.84kaBP时段,庙洞石笋沉积速率显著降低,氧同位素整体偏正,说明这段时间内东亚季风总体偏弱,辽宁东部地区夏季风降水偏少,期间只在3.05kaBP先后出现持续时间约为数十年的夏季风增强过程。

  • 标签: 东亚夏季风 石笋 氧同位素 4—3 KA 辽宁本溪
  • 简介:菹草(Potamogetoncrispus)衰亡的原因一直是水体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认为,强光照是促进菹草衰亡的关键因素。分别将菹草幼苗置于150μW/cm2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275-320nm)辐射下,设置4种UV-B辐射持续时间处理,其每日的持续辐射时间分别设定为0h(对照处理)、2h、4h和6h,对照处理下的菹草幼苗不接受UV-B辐射,仅接受长波紫外线(UV-A)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监测各处理下菹草幼苗的生长、形态状况、石芽形成和萌发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每日6h的UV-B辐射,能促进菹草分枝,且能促进菹草衰亡;2h和4h的UV-B辐射,对菹草的影响较小,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延长,菹草植株的株高、节间距和单株鲜质量明显下降,每日2h的UV-B辐射,能促进植株叶面积的增加;每日延长UV-B辐射时间,可以促进石芽的形成,但形成的石芽随着变态率的增加,其长度增加、宽度减小,石芽质量减轻,下一个生长季的萌发率降低,萌发出二苗的比率降低,萌发苗的各项生长指标随着辐射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在春末、夏初,随着太阳辐射时间的增加,阳光中累计的UV-B辐射剂量增加,这可能是促进菹草大批衰亡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菹草 UV-B辐射 表型可塑性 觅食行为 株高 石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