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2011年8月和2012年7月丰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布设77个采样点,大规模采集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以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表示)在湖区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丰水期水体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低,平均值为10.58μg/L;叶绿素a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湖区最高,中部湖区居中,北部通江区较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与水体透明度显著正相关,与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总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溶解性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营养盐含量不相关。水下光照条件是限制鄱阳湖浮游植物丰水期生长的主要因素;鄱阳湖水体交换时间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丰水期,高水位稀释了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从而掩盖了其对浮游植物的作用,导致营养盐的作用不明显。
简介:为了了解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和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在春季甲藻(Peridiniopsissp.)水华暴发期间,于2007年2月26日08:00至27日06:00对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轮虫虽在各个水层中均有分布,但是呈聚集分布形式。轮虫密度的垂直分布因种类和时间而异,优势种类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vulg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quadrata)和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白天都存在一定的垂直迁移运动,且都是先向下、再向上的迁移过程,夜晚则不存在垂直迁移现象,且聚集程度明显低于白天。光照强度的变化是轮虫垂直迁移运动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溶解氧和叶绿素a的浓度都很高,二者对轮虫的昼夜垂直变化影响不显著。
简介:2010年4月-2011年1月期间,在高潮位和中潮位下,分别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排水区和非排水区的5个断面进行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15种河口桡足类,包括剑水蚤3种、哲水蚤5种和猛水蚤7种;第一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dorrii),第二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tetraspina);研究区河口桡足类的平均丰度为15.3ind./L,平均生物量为0.214mg/L,主要分布在排水区的S3和S2采样断面。在春季采样日,滩涂水中的NO2—N和PO4—P营养盐通过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桡足类群落,浮游植物生物量是河口桡足类丰度发展的决策因子和桡足类生物量波动的限制因子;在夏季采样日,水中的高浓度NH4—N通过NO2—N含量损害桡足类,成为桡足类丰度变化的限制因子;温排水通过减少海水溶解氧含量间接影响桡足类生长,成为桡足类生物量变化的限制因子;在秋季采样日,水中的SiO3—Si含量是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的决策因子。
简介:三峡工程修建所引起的库区水位消涨幅度和节律的改变,导致了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的退化,恢复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成为消落带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通过样方调查和种子库萌发实验,研究了三峡库区香溪河人工和自然植物恢复模式下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以及它们对库区反季节水位消涨节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恢复模式对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植物人工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44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上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植物自然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50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中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水位消涨的影响下,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都趋于简单,物种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恢复模式和水位消涨还引起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空间分布格局、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的变化。水位消涨增加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性,并使得两种植物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种子库的最高种子密度都出现在消落带中部(海拔165m处),但是人工恢复区土壤种子库的平均种子密度显著低于自然恢复区,其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子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指数略高于自然恢复区。目前三峡库区所采用的消落带植物人工恢复技术在土壤种子库的恢复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应在物种的配置上作进一步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