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8-10月,对北京市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11座公园河、湖湿地进行了植物现状调查,共记录了水生植物42种,隶属于22科35属。42种植物中,有沉水植物5种,占被调查的植物物种总数的11.9%;浮水植物7种,占总数的16.7%;挺水植物30种,占总数的71.4%。挺水植物是被调查植物资源中的优势生态型。采用二歧指示种分析(two-wayindicatorsspeciesanalysis,TWINSPAN)方法,将调查的143个植物群落样方划分为9种植物群落类型,其中,荷花+香蒲-睡莲+萍蓬草-苦草+金鱼藻群落(Com.Nelumbonucifera+Typhaorientalis-Nyrnphaeatetragona+Nupharpumilum--Fallisnerianatans-4-Ceratophyllumdemersum)、芦苇+千屈菜+野慈姑-金鱼藻+石龙尾群落(Com.Phragmitesaustralis-4-Lythrumsalicaria-4-Sagittariatrifolia---Ceratophyllumdemersum+Limnophilasessiliflora)、荻-王莲+凤眼莲-轮叶狐尾藻群落(Com.Triarrhenasacchariflora--Victoriasp.+Eichhorniacrassipes--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为北京市典型的3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且前二者为优势植物群落类型;其余6种为零星分布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类型。

  • 标签: 湿地水生植物群落 公园 再生水 北京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