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测站在国内首次实现白天千赫兹卫星激光测距(SLR),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介绍,受白天天空背景噪声影响,卫星激光测距工作一般在晚上进行,白天进行卫星激光测距一直存在技术上的瓶颈,而且随着测距频率的大幅增加,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介:分析了国内外机载激光测深技术的发展动态,指出了我国研制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机载激光测深系统测深数据量大、条带拼接难度大、环境参数改正难以准确进行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进一步研制该系统提供了借鉴。
简介:分析了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并把小波变换引入到了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滤波中,实现了DSM数据的快速、高精度的滤波。在文章的最后,利用英国Birmingham地区的实验数据对基于小波分层原理的数据滤波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分层原理的数据滤波方法的正确率优于94%,精度优于±0.71m。
简介:用机载激光测深仪来采集海道测量数据的思想是本世纪60年代由Hickman和Hogg等人提出来的。1974年在澳大利亚进行了首次由激光测量地形剖面的试验,对此,海道测量学家
简介:自1968年美国纽约州叙拉古(Syucause)大学研究中心的G.D.Hichman首先提出了用激光脉冲测量的想法,并在1969年的《环境遥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用于测量近岸水域的机载脉冲式激光机”一文以来,世界海洋大国相继对机载激光机进行了研制;美国、澳大利亚走在最前列。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台机载激光测深仪问世,并投入使用。本文将主要介绍机载激光测深原理,激光能量传播定理、扫描格式、各国机载激光测深仪发展及性能.并对机栽激光的应用领域和我国海道测量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国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设想。
简介:微表层是海洋环境与大气对流层之间的一层生物膜,具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理化学、微生物组成。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培养和流式细胞计数方法,比较了微表层和次表层(0.50米深)的细菌丰度,并对筛选的53株菌进行了测序,分析了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此外,直接从微表层和相应次表层海水中提取DNA,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了总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海洋微表层存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群,其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于其相应次水层。本研究采用生态学分子技术全面阐述了中国北黄海微表层海水中的漂浮细菌群落结构。
简介:微课的设计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翻转课堂环境下"微课"的含义以及微课设计方面已有研究的局限性,结合外语学科特点,以相关教学理论为支持,构建了适用于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原则并列举设计实例。构建的原则为:在教学设计上要制定现实和可测的教学目标,以课堂产出任务为导向,选择学习材料中能促成产出任务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通过简单测验和课堂产出活动评价教学效果,在多媒体呈现上宜采取同步的英文字幕。
简介:不久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共同组织的第七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Sky-Lark无人机载激光雷达和U-Arm三维激光扫描仪入选该名单。Sky-Lark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是为轻小型无人机量身定制的激光雷达测量系统。
简介:分析了空间目标两行轨道根数(TLE)的格式及构成;阐述了相应的SGP4/SDP4轨道近似解析模型算法;提供了轨道坐标系与J2000.0坐标系及观测地平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研究了ASCOM控件的用法,并结合TLE数据计算结果编程实现了用Meade望远镜对空间目标的自动搜索与跟踪观测。
简介:从8种微藻中制备水溶和脂溶性的提取物,用来筛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是用抑菌圈法(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真菌用黑曲霉和产黄青霉为指示菌)。实验选用的所有的微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抗一种或多种菌活性,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微藻提取物中的57.14%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采用MTT法体外检测藻提取物对HeLa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大多数的提取物有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作用,尤其是球等鞭金藻3011和H29显示有强的抗HeLa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微藻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用来筛选抗菌和抗肿瘤的新药源。
我国卫星激光测距取得新突破
机载激光测深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小波分层原理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滤波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机载激光测深仪开发现状
机载激光测深在我国海道测量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北黄海微表层海水中细菌多样性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微课设计原则研究
北科天绘无人机载激光雷达入选新技术新产品名单
空间目标轨道预报及望远镜观测实现
从培养的微藻中初步筛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物质